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背包精神”主题征文丨扎根三农沃土,凸显农信变便


来源: 作者:浑源农商行 范翠奇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八十年栉风沐雨,八十年初心如磐。山西农信自诞生之日起,便将根系深深扎入三晋大地的“三农”沃土,以传承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魂,以弘扬新时代背包精神为翼,在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背着账本走村串户,到新时代运用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山西农信始终坚守支农支小的定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金融服务“三农”的责任与担当。而我从小听着农信的故事,仿佛农信已经成为了生活中重要且主要的一部分。

  认识农信

  初次听到农信还是从爷爷奶奶口中,钱放在银行不仅安全而且还有利息,这大概是我儿时对银行的最初认识也是我对存钱有了一定的概念,这不是我将零花钱存在零钱罐那么简单,不是任何人打破零钱罐就能将钱取走那么容易。而我认识的第一家银行也是农信,农村信用社的信用二字成了信任标志,因为信用,农民愿意把辛苦的汗水钱存来并大可放心,不担心被骗被偷被抢。初遇农信,是在本乡里。那几个大字总让年幼的我心生好奇。直到第一次跟着奶奶去存钱,推开并不豪华的大门,看到柜台里戴着眼镜的阿姨,用算盘噼啪拨弄出整齐的数字,才知道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藏着守护千家万户财富的秘密。山西农信的背包精神,本质上是金融为民的生动实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西农信的前身——农村信用合作社就在太行、吕梁等革命根据地诞生。当时,根据地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生产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农信社工作者背着简陋的印钞工具、账本,穿梭于崇山峻岭间,向农民发放生产贷款,帮助他们购买种子、农具,组织开展互助合作生产。在左权县,农信社为解决农户春耕资金短缺问题,挨家挨户登记需求,将小额贷款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助力粮食生产,保障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这种深入基层、服务农民的传统,为日后山西农信服务“三农”奠定了坚实基础。八十年来,农信人背着装有算盘、账本、印章的帆布包,走遍山西的沟沟坎坎。在吕梁山区,信贷员翻山越岭为留守老人办理养老金支取;在太行深处,客户经理驻村数月帮助合作社制定融资方案。新时代的背包里,虽然算盘换成了移动终端,但服务群众的初心始终未改。忻州农商行设立的“乡村金融驿站”,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这种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服务模式,让山西农信成为百姓身边“永不关门的银行”。

 成长印记

  随着年岁增长,我逐渐读懂,农信不仅是存钱取钱的场所,更是扎根乡土、滋养民生的金融血脉。还有在浑源县城和农村里走一段路就在墙上看到的红色大字“晋享e贷”,还有行人手中拿着印着“浑源农商银行”都是我对农信的更深认识,都是我对农信的更好期待,都是我想加入农信的更大期盼。记忆里的农信社总飘着油墨香与茶叶味。每到秋收时节,柜台前就排起长队,老农们裹着沾满泥土的外套,用粗糙的手掌抹平皱巴巴的存单。有位总戴着褪色草帽的大爷,每次来存钱都要和柜员唠上半小时,从玉米长势聊到孙子升学。柜员们从不催促,反而倒上热水,在账本间隙笑着回应。实施“背包精神传承人”培养计划,通过“师徒制”“轮岗制”等方式,培养既懂传统又善创新的金融人才。建立“田间课堂”培训机制,组织客户经理深入合作社、家庭农场学习农业知识。在长治沁县农商行,青年员工定期开展“背包服务日”,重走前辈服务路线,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精髓。这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山西农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八十年风雨兼程,背包精神历久弥新;新征程使命在肩,农信力量澎湃向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西农信将继续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引领,传承晋商诚信基因与红色金融精神,发扬新时代背包精神,在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更加壮丽的金融华章,让背包精神在三晋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那时我不懂,为何这里不像城里银行般严肃,后来才明白,这份烟火气里藏着农信最珍贵的底色——它本就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金融机构。我本是农民的孩子,我本是乡村里长大的孩子,我自对乡村里的银行接触更多,了解更多。沾着泥土香,散着乡土情。

  背包精神传承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信社的前辈们背着装满算盘、账本和印章的背包,徒步穿行在太行吕梁的沟壑间。他们白天挨家挨户登记存款,晚上在油灯下核算账目。在交通闭塞的山区,信贷员老张曾背着20公斤重的资料,顶着风雪步行30里山路,只为给一位急需资金的农户送去贷款。他常说:“咱们多走几步路,乡亲们的日子就能好过些。”这些背包里的算盘声、脚步声,编织成了农信社与百姓血脉相连的纽带。改革开放后,背包里的物件悄然发生了变化。算盘换成了计算器,纸质账本变成了电子表格,但背包精神的内核始终未变。在忻州的杂粮产区,农信社工作人员背着移动终端,现场为农户办理贷款手续;在临汾的果园里,客户经理挎着装满金融知识手册的背包,手把手教果农使用手机银行。一位老信贷员退休时,将自己用了二十年的背包传给年轻同事:“记住,背包里装的不只是业务,更是农信人的责任。”新时代的背包,装着更丰富的“行囊”。在吕梁的脱贫攻坚战中,背包里除了信贷资料,还多了产业帮扶方案;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背包里不仅有金融产品手册,还装着电商直播设备。太原城郊的农信社团队,创新推出“背包+党建”服务模式,将金融服务与政策宣讲、技术培训结合,让背包成为连接城乡的“百宝箱”。背包精神的传承,不仅在于物件的延续,更在于精神的接力。山西农信开展“背包精神传承人”培养计划,组织新员工重走前辈的服务路线。在长治的一个小山村里,95后信贷员小王跟着师傅学习时感慨:“以前觉得背着包下乡是老派做法,现在才明白,只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真正读懂‘三农’的需求。”这种“传帮带”的模式,让背包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如今,山西农信的服务网络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但背包精神依然是最鲜明的文化标识。当年轻员工用手机为农户办理贷款时,他们传承的是八十年前前辈们翻山越岭的执着;当金融服务队走进偏远山村时,他们延续的是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

  现如今,我成为了农信的一员,在我土生土长的地方,我不后悔回到家乡,这是我热爱的土地,浑源的小县城是我喜欢的地方,有着亲戚,每天下班回家和父母聊聊单位的事情,去爷爷奶奶家讲讲这几年的变化,爷爷奶奶现在年岁大了,不能来行行办理业务,他们对下韩农信社的认识还停留在行动方便的时候,已经成了智能化,有智慧柜员机,有ATM机,机器就可以存钱取钱,还可以办卡维护信息,爷爷奶奶惊讶的看着我的描述,仿佛很难想象很难实现的事情成为了我的平常。从算盘到大数据,从布包到移动终端,农信社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坚守。它变的是服务乡村的方式,不变的是服务"三农"的使命;它变的是与时俱进的技术,不变的是金融为民的初心。这份扎根乡土的坚守,不仅托起了万千农户的致富梦,更在新时代的田野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当我们谈论农信时,谈论的不仅是一家金融机构,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责任,一份永不褪色的承诺。农信在变,也在便,变就是为了便,农信人在变,农信客户在便,扎根三农沃土,践行农信变便,传承背包精神,助力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