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一波三折的“翻身仗”


来源:山西农信 作者:胡文杰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7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感谢感谢,非常感谢,没有农信社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侯喜芳的今天!”春风习习的一天,官儿信用社的客户经理在下乡调查的路上偶遇老客户侯喜芳,老朋友相见分外亲,俩人互道问候后便拉起了家常。通过交谈得知,老侯如今已是附近周边村庄的名人了。

  侯喜芳是官儿乡黑石村的村民,也是村里的贫困户,此村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稀少,村民们大多靠天吃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侯喜芳原来是外出打工人员,是一位跑运输的大车司机。但是由于市场行情瞬息万变,跑大车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在苦苦坚持了几年后,侯喜芳也无奈收手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他也是个闲不住的人,闲在家无事可做,都快憋闷坏了。后来,他有空就往外跑,找项目,托关系,想着等找到了好项目,立马去银行贷款做生意去。

  几经周折,还终于让侯喜芳找到了好的项目。在县里组织的一次农技推广培训中,他瞅准了种植黄芪这一市场前景良好的项目。想着通过这一项目来个完美翻身,他第一时间就决定上马这一项目。培训技术后,老侯就一头扎进了投资这一项目的洪流里。找师傅、找场地、找资金,一系列事情操办起来,老侯是忙得焦头烂额。最后,在筹措资金这一环节卡住了。

  本来,侯喜芳设想的很完美。只要资金到位,场地定下来,就马上投入种植。他托人到农业银行去贷款,工作人员告诉他要有抵押才给贷款,上门看了看他的资产状况,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直摇头,转身就婉拒了他。侯喜芳不服气,又跑到邮储银行去贷款,一套流程走下来,结果还是一样,不贷!这下,可把侯喜芳难住了。时间拖了快一个月,马上就错过黄芪种植节令了,侯喜芳蹲在自家地头前,唉声叹气抽起了烟,犯愁啊!一会儿功夫,地上就扔了满地烟蒂。“喜芳,喜芳,快过来,有人找你。”远处传来村干部老王的呼叫声,侯喜芳抬起头循着叫声,入眼就看到老王带着两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工作人员正朝着他走过来。原来,乡里的信用社客户经理下乡走访,在村委会听说了侯喜芳四处寻贷未果发愁的事情,这不,村干部立马就带着他们来找老侯了。

  侯喜芳一下子弹跳起来,一拍脑门儿,真是脑糊涂了,怎么把信用社给忘了。这几天都没往信用社那处想,居然让人家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找上门了。他赶忙迎上前去,紧紧握住客户经理的手,诉说着自己的难处。说着说着,就几乎要哽咽了。看着一个大男人被难成这个模样,客户经理赶紧拍拍老侯的肩膀宽慰他。“不要难过,我们这不来了嘛,知道了你的情况,村干部也为你打包票,说你脑子活、人品好、作风正派,有上进心,贷款贷给你,我们也放心!”经过仔细调查,在听了老侯详细的创业规划后,能感受到他强烈的干事创业的决心,客户经理在稳定老侯的情绪后,也将信用社的贷款政策一一向他进行了宣导,并针对他的具体情况和资金需求缺口进行了科学预估。第一时间向社领导进行汇报,当即决定向老侯提供5万元扶贫贷款。仅用一天时间,侯喜芳便顺利拿到了5万元的贷款资金,当时的侯喜芳欣喜若狂,立马起动了项目。3年后,因为黄芪涨势好,被县里的黄芪加工龙头企业用60万元承包了老侯种植黄芪的山坡,扣除贷款本息、黄芪种子、化肥等成本后,老侯尽赚了28万元,不仅摘去了“穷帽子”,归还了贷款,还住进了新房,成了村里的“红人”。村里其他人也纷纷跑来向他学习种植技术,他也三天两头去给人家讲课解惑,成为了附近出了名的种植专家。

  每每忆起过往,侯喜芳总是感慨万千,他总会一遍又一遍的说:“我能有今天多亏农信社的雪中送炭,多亏党的扶贫好政策。”阳光浮漾在他饱经风霜的脸庞上映射出脱贫群众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暖暖的,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