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步步临近,街上的人明显多了起来,每每这时,我便情不自禁地回味起儿时过年的场景,浓浓的年味便发酵似的荡漾开来……
小时候,真的是打心眼里盼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日子进入腊月,便有了年的味道。每逢腊月初一,村里卖炒货的大叔便多了起来,玉米、豆子加点糖精做成的炒货就足以让小孩们流口水。那时,孩子们的衣袋里总是装得鼓鼓的,然后到学校一起分享,那种兴奋真是无法形容。过了初一便紧接着到了初八,初八是“腊八节”,又是一顿美食,软米和大枣放在一起焖,吃时碗里放点糖,心里比枣还甜。自家种的红豆、绿豆、眉豆也被母亲的巧手加工后越嚼越香,着实比现在市场上卖的“八宝粥”还好喝。到腊月二十三,年的味道就越发得浓郁,送灶王爷、买糖瓜吃,为的是让灶王爷给世人多多美言。送完了灶王爷,大人们就开始打扫房间,孩子们也很懂事的帮忙。一张张年画贴到墙上的瞬间,屋子里便充满了年的味道。
最不能忘记的是年前与父亲一起编写对联的情景。那时父亲算村里的写字红人,白天上班,晚上帮村里人写对联。我总是打下手,早早的把各家的红纸按比例裁好,然后坐在父亲身边给他磨墨汁,看着父亲蘸上浓浓的墨汁在纸上挥毫。偶而我也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编几幅对联,写几个“福”字。看着我编的对联,父亲常常满意地点头微笑,现在想来,那又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除夕之夜,母亲早早就调好了饺子馅,一家人便团坐在炕头包饺子。那时,我的任务就是帮母亲擀饺子皮,刚开始擀得很不均匀,一阵儿厚一阵儿薄,后来在母亲的指导下,擀得越来越好。母亲还不忘在几个饺子里面包上一分钱的硬币,全家谁都期盼着第二天早晨能够吃到。老人们常说,谁在过年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那时,为了吃出那枚硬币,我们便使劲吃饺子,当父母吃出硬币时总是又悄悄塞到另外的饺子里,然后夹给孩子们。
过年不仅有饺子吃,还能吃到核桃、柿饼、酒枣等,这些东西在以前是平日里吃不到的。当时,最高兴的就是能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新鞋。那时候,一年也就一两身新衣,六一儿童节一身,过年一身,我们格外的珍惜,一过完年就立马把它珍藏起来,等着上学那天再穿到学校显摆一下。最兴奋的是在大年初一和父亲、哥哥点旺草、放鞭炮,我们站在旺草边上边烤手边烤馒头吃,而哥哥在一旁点燃鞭炮,噼里啪啦的一阵响,我们姐妹几个用手捂着耳朵,欢呼雀跃。父亲十分节俭,买鞭炮的数量总是算好的,什么时候该燃放几个,早就盘点好了,炮放完了,年也就过完了。
大年初一早上吃过饭,一家人便去长辈家磕头拜年,每到一家,长辈们便把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我们,一元的、五角的,还有核桃、糖果等各式各样的好吃的。那时的我们拿着这些大钞,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口袋里被塞得满满的,直到装不下了才把这些宝贝送回家,然后再出去玩。核桃攒多了,玩的游戏也就多了,记得最深的就是抛核桃的游戏,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院子的台阶旁挖个小坑,站到约三米远的地方,把核桃往里抛,谁能把核桃抛进坑里,那颗核桃就归谁。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我们便能玩得心底乐开花。
初一过了年还在,正月里每天都会有文艺队来村表演。一听到敲锣打鼓声,我们便跟在表演的队伍后面,左蹦右跳,前追后赶,一会儿看扭秧歌,一会儿看踩高跷,一会儿看武术表演,一个正月,村子里都锣鼓声不断。转眼到了元宵节,村里人便自己做起灯来。犹记得邻居大娘很会制作纸灯,她用高粱杆做成各种各样形状的灯架,然后再用不同颜色的纸糊起来,一盏盏漂亮的八宝灯、元宝灯、五角灯……便挂在了院门上、家门旁,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
时至今日,快过年了,我怀旧的心情也越发得强烈,儿时的年味是我藏在心间抹不去的童年印记,也是我今生的一笔财富。脑海里儿时过年的景象也提醒着当下漂泊四方的我们,别忘了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