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回首峥嵘岁月,山西农信已经走过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传承“背包精神”,做好“百姓银行”,成为山西农信人践行使命、砥砺奋进最好的注脚。
何为“背包精神”?在我看来,一个普普通通甚至还有些破旧的帆布包,里面承载的是农信社姓“农”的本分、为“农”的天职。背包里装上算盘、账本、公章、宣传资料,信贷员背着它,走村串户为乡亲们办业务、解难题、谋出路。一个不起眼的背包,一头倾注着农信人深耕三农的初心,一头牵挂着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靠着背包里的算盘和账本,农信人用精打细算,沟通起城乡发展、资金融通的坦途;靠着一双脚板,农信人走遍田间地头,阡陌纵横里留下他们扑下身子支农为农的身影;靠着知农情、懂民需、解民困的真诚服务,农信人用赤忱和肝胆铸就起“百姓银行”的惠民口碑。可以说,山西农信用70多年的责任、信念、服务将“背包精神”熔铸成引领农信事业发展、助推服务“三农”的强大正能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背包精神”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显示出夺目的光芒,今天的农信人用更加贴近时代的方式继续书写着支农支小的动人故事。你看,在晋北朔州,“整村授信”正在紧锣密鼓全面铺开,传统的授信模式需要老百姓自行前往网点办理贷款手续,从提出申请到最后获得贷款,对一些偏远山区的乡亲们来说,“贷款难”先难在“行路难”,现在有了“整村授信”,农信社的客户经理直接入村入户为老百姓办理贷款,乡亲们的眉头舒展了、致富的路子找到了、日子也越来越美起来了。你再听,广袤的乡土大地正传来校园里孩子们聚精会神的阅读声,田间地头里劳作的人们了解春耕贷款的问询声、乡镇工厂办公室里商量企业资金需求的讨论声等等,这都是由农信社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金融服务进农村、金融政策进企业活动编排起的恢弘“交响”,这些来自乡里乡亲的声音,发自真心,流自真情,让人不由得想起山西农信社史展馆的那幅著名的对联——“源自哪里,起源屯留罗村山西农信薪火永续;根在何处,扎根‘三农’沃土百姓银行美誉长存”。
眼前是历史长卷,耳边有时代长歌。70多年很短,屯留罗村依旧桃红杏白;70多年又很长,山西农信扎根三晋播撒普惠金融火种,几代农信人始终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作风,赓续着“百姓银行”的荣光。背包在肩,强农富民的责任就在肩,传承好“背包精神”的初心就在肩,为农坚守,我们背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