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清风徐来醋葡香 花若盛开蝶自来

——清徐农商行传承践行“背包精神”纪实
来源:山西农信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0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清徐农商银行重点扶持旅游产业宝源老醋坊~1

  时代在变,初心不变,传承中的“背包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中谦卑厚重,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回首过往,清徐农商行以时间为坐标,迈过一个又一个节点,走出了一条破壳化蝶、转型发展、重铸精神之旅。走上新征程,他们始终与“三农”相偎相依,服务效率、客户满意度成为了衡量自己的第一标准。面向未来,他们把传承践行“背包精神”作为第一定位,以追梦人的姿态,把“百姓银行”的品牌越擦越亮,继续用洪亮的声音唱出“清徐好声音”。

  清徐古称梗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经是尧帝故都、贯中故里,太原市农副产品基地,也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享有“文化名城·醋都葡乡”的美誉。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十年沧桑之变,似乎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推行“脱胎换骨”式体制机制变革、重塑现代“背包精神”的清徐农信人来说,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玉妆于成过程。曾几何时,清徐县联社风险高启,考核垫底,人心惶惶,经营管理陷入困境。如何打破固化的藩篱,改制化险,化蝶重生,打造“小而美”的现代商业银行?清徐农信人用改革与创新、执着与坚守、坚持与实干走出了一条破壳化蝶、转型发展、重铸精神之旅。

    改革路上“追梦人”

  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对山西农信而言,“背包精神”集中体现了山西农信的宗旨目标,彰显了山西农信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全省农信社推动转型提质发展的宝贵思想资源,构成了山西农信人建设现代金融企业集群的精神脊梁和精神家园。

  时间追溯到改制前,在清徐县这个以焦煤、金属镁、暖气片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环境下,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经济呈下滑态势,不少企业纷纷停产倒闭。这让被产权不清、体制不顺、思想僵化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的清徐县联社更加举步维艰,在全省110个县级法人机构中排名垫底,连续五年监管评级在5B级以下,加之四案并发,内忧外患,更让清徐县联社形象严重受损,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职工工资下浮……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得问题叠生、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业务经营和发展,成为了山西农信系统内的“老大难”县级联社,也成为了银监部门重点监管的高风险社,多次被上级领导、监管部门诫勉谈话。

  崔靖是一位从实践中走出来的金融管理者,用自己的踏实肯干、不懈追求,带领广大员工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刷新了一项又一项的记录,成为了当时交城金融界的“一枝独秀”,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然而回想起自己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一纸调令”调到清徐上任时的情形,他始终是一脸的迷茫,特别是来了清徐后,才真正发现清徐县联社的现状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连年亏损、历史包袱沉重,网点破败、人心涣散,信用环境恶化、失去公信力,观念、机制、管理落后……人们不禁怀疑:即使是全国劳模,能带领这家金融机构走出困境吗?

  正在此危难之际,中国银监会为探索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面对清徐这个“大难题”,崔靖第一时间召集班子成员召开研讨会,结合改革文件对清徐县联社的发展进行了审慎研究。经过长达18小时的分析讨论,“如何突破困境,走出泥潭?”“如何转变思路,趟出新路?”等许多问题有了解题之法:作为全省的高风险信用社,清徐县联社单纯依靠自身努力短期内是很难走出困境的,如不及时进行重组改制,结果极有可能是业务萎缩、风险加剧、退出市场,最终达成了“早改制早出路,不改制死路一条”的共识,并于2010年12月启动了凤凰涅槃、化蝶重生之旅,以崭新的姿态和破冰的勇气,迅速投入到了改制的洪流中。

  说要改制,谈何容易。盘点自身经营现状岌岌可危:资本充足率为-6.71%,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35.36%,拨备覆盖率21.42%,不良贷款率为32.42%,一般准备、拨备缺口达3.34亿元,连续五年监管评级在5B级以下高风险社,职工工资整体下浮,社员股东分红难以兑现。一个个不堪回首的数字如一张张无形的手,深深掐住了清徐县联社的脖子。“四案并发”的阴影依旧笼罩在清徐县联社的上空,内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从内部环境看:信贷人员惧贷、惜贷,做业务存在畏难情绪,怕秋后算账、怕追究责任,责任意识淡薄,没有工作主动性。管理人员因内控制度不健全、机制流程不完善,对风险没有把控能力,工作中推逶扯皮,不想担责。员工宁愿茶水一杯,报纸一张,一混一天,也不愿干事。“躲轻闲,没责任,但做事,就有错”的思想严重束缚了各项业务的开展。从外部环境看:“四案并发”引起的社会反响极其恶劣,流言蜚语满天飞,信誉度、支持度逼近冰点,许多质疑与捕风捉影不绝于耳……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支付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种种不利局面,让清徐县联社跌入了深渊,产权制度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健全、管理模式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清徐县联社发展的“绊脚石”,经营难上加难,各项经营指标更是一路下滑,滑向了濒临被市场淘汰的边缘。满身伤痕的清徐县联社,被动地接受着“灾难”一次又一次的洗礼。200多名站干集体上访省政府,背后不知是多少个日子的艰难谈判,从联社的大会议室到县政府信访办、县劳动仲裁会,再到县法院直至市中级人民法院,磨破了嘴皮,耗尽了精力,已无暇再谈发展再做业务。口碑没了、信誉没了,业务萎缩,效益不好,不能分红。一传十,十传百。联社众多的社员集中退股,挤兑式闻风而动的退股风波,一拨又一拨,挡也挡不住。没有话语权,没有解释权,各类问题加剧结伴丛生,让清徐县联社应接不暇。

  如此现状何谈经营与改制!改制,就是要寻找战略投资者,投资就意味着有回报,然而清徐县联社展现在投资者面前的是泥泞与无望。“南辕北辙”的路,清徐县联社走得异常艰辛。虽然清徐县联社拥有老品牌、网点多、覆盖广等诸多优势,可是说到历史包袱、不良资产、经营效益、投资回报等问题时,还是“吓跑了”不少投资者。往往说好的投资者,通过实地考察或“被打听”后,一去不复返。一次次满怀信心去谈,当场合拍又愉快,过后不多时,有悄然失联的,有婉言拒绝的,一声不吭杳无音信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寻找战略投资者的足迹,从开门路演至闭门密谈,从当地本土到家乡故里,太多的心酸锤炼着清徐县联社的掌舵人。从激情满怀到默不作声,最终在沉寂中陷入思考。此刻,无数只眼睛在紧盯着,员工在看、社会在看、领导在看、百姓在看,如何交卷?华山一条路--唯有前行!本土失信,无人抬爱与帮扶,就回老家故里,以自己的人格做担保,让投资者投资自己的责任担当,投资自己的干事创业。最终,人格魅力起了决定性因素!投资者来了,清产核资一次到位!

  回顾从2010年末启动改制进程到2013年7月3日清徐农商行正式挂牌开业,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清徐县联社的掌舵人带领全体员工可谓是痛定思痛、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不仅组建了由各专业部门骨干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的相关政策进行了逐项研究,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进行详细测算,找差距,明目标,还深入金融体系成熟的江苏、浙江等南方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成功经验,取回真经。在永不言弃的精神引领下,通过不懈努力,先后确认剥离风险投资资金达13.64亿元,消化了不良资产、不稳定股金,为改制农商行打开了突破口。

  胜人者有力,自强者胜。每天20余次的实地调研,超过10万字的改制筹备策划文稿,多达30余次的方案修改……三年多的漫长等待和艰苦努力,清徐农商行最终于2013年7月3日正式挂牌开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坚定信念“踏歌行”

  “清徐农商行”,新名字、新模式、新机制带来了机遇,也萌生了挑战。清徐农商行已然脱胎换骨,从一个濒临“破产”的高风险信用社变成了“小而美”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走上了一条和谐、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做科学管理的先进银行。改制成功不等于改革成功,阶段性的胜利并不等于跑完最后一公里。因此,清徐农商行在发展中求改、求变,在改革中求真、求实。首先在精细管理上发力,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三会一层”作为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的权限和职责,构建“三会一层”之间相互协调和制衡的机制;在管理上率先上线绩效系统、远程授权及事后监督系统,逐步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考核、风险、追责等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监督管理体系。其次着力打造“流程银行”,对业务流程、管理流程、支持流程及其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进行“智慧化”重塑改造,从经营理念到经营行为都有了“大变化”,使银行在质量、效率、成本、风险和公司价值等方面获得根本性突破。经过两年的梳理和推动,流程银行工作也进入实质性阶段,逐步建立了前、中、后台相互分离,垂直经营为主、横向管理为辅的组织架构体系,帮助清徐农商行实现了由“形似”向“神似”的转变,组织架构更科学,部门职责更清晰,制度梳理更完善。再次完善竞争机制,深化薪酬制度改革,2013年对薪酬机制进行了全方位改革,自主研发了绩效考核系统,注入了“按劳分配、按贡献取酬”“向前台倾斜、向基层倾斜”的薪酬理念,彻底打破了大锅饭现象,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做一行一品的特色银行。改制之初,清徐农商行采取重建、改造、迁址、升级等措施,对网点设施老化、空间布局缺失、员工服务意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升级,同时推进“一行一品”网点特色工程建设,打造具有农商行特色、标志、形象、品牌的连锁店式网点。经过5年多的规划和运营,清徐农商行“一行一品”网点数已从最开始的1家发展为9家。翻开清徐的地理版图,“小而美”的银行网点犹如一个个璀璨夺目的星星,分布于版图之上,展示出了独特的魅力。清源支行将“旗袍”与“金融”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中国风“旗袍银行”;孟封支行利用当地成熟的蔬菜种植技术,新建了两个占地6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将银行与现代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融为一体;徐沟支行以“完善天禄堂建筑、弘扬晋商文化”为特色,从物理布局到思想观念,把脉晋商文化;西谷支行以“党员支行”为特色,用党建思想和党员职责重新定义金融服务。在“一行一品”特色工程的推动下,全辖网点改造率超过了80%,许多网点更是成为了当地乡镇的地标建筑,客户数、业务规模都实现了蒸蒸日上。五年来,网点的脱胎换骨式改造加快了清徐农商行网点标准化、特色化的步伐,硬件设施提升的同时,软服务也在“加速跑”。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清徐农商行快速转变,2017年12月,清徐农商行正式获得省联社批复,成为太原市首家获批智慧机具运行的机构,首台“智能柜员机”正式入驻清徐农商行,开启了智慧服务全新模式,并通过厅堂的合理布局、人员的有效配置、智能设备和自助设备的布放,做到柜面业务的自主高效处理,实现网点综合建设向客户体验与互动、客户交流与咨询平台的转型,给广大客户带来了全新的服务体验。

  做服务县域的主流银行。改制之初,清徐农商行用“改制不改向”、姓“农”没有变的坚定,将服务“三农”的号角吹遍了清徐县的每一个角落。土生土长的“清茶一杯”信贷文化,是清徐农商行摸索总结出的“信贷准则”,将真人真事的助农关系、客户关系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纳入了自我信贷管理考核体系。文化先行,将心换心,用统一的思想观念为信贷队伍培根塑魂,开拓创新调整支农结构,产业转型深挖农业空间,客户细分做好农村市场,深耕细作农区、园区、商区、社区、专业市场和产业聚集地等一系列措施和服务相继高效落地,为县域实体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依托“三农”,清徐农商行成长起来,不仅加大支农信贷调研,提高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官创业、农村青年创业的扶持力度,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农副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涉农特色产业,重点向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域骨干企业倾斜,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还以项目对接为主攻方向,大力扶持经营管理规范、市场前景较好、带动作用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八部委确定的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大型的山西老陈醋生产基地,占地1200余亩,主要从事食醋系列产品加工及销售,产品有老陈醋、陈醋、风味醋等200多个品种,已成为现代化的酿醋企业,全国制醋行业的龙头。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及水塔老陈醋生物科学研究院、高档老陈醋系列产品生产线、金磨坊粮食加工等项目的建设,资金需求变得越来越大。清徐农商行得知情况后,组织专人深入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走访,详细了解资金需求,并制定了详细的资金扶持方案,累计向该企业注入信贷资金2000万元。像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这样受到清徐农商行“格外关爱”的龙头企业还有很多,包括山西美锦农业、美邦大富农科技、水塔老陈醋、紫林醋业、大禾农业、清徐葡萄酒等10多家企业。一笔笔资金如“涓涓细流”,充盈着龙头企业的“毛细血管”。

  做助力小微的伙伴银行。近年来,清徐农商行的战略定位逐渐明晰,“定位小微、全员营销”的战略深入人心。在坚持“强抵质押为主”和“小额化、分散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基础上,打造适合客户需求的多种融资服务方式,全力支持太原康镁科技、山西百澳幕墙、山西联盛电缆、太原黑猫炭黑等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清徐农商行专注于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创新理念将县域零售企业形成链条,打造“零售商业圈”,成立个人金融部微贷中心,引进德国IPC微贷技术,推出了适合个体工商户需求的“融易贷”“烟草贷”,适合普通购房者需求的“安居贷”以及适合公职人员需求的“薪享贷”“医师贷”“园丁贷”等个性化微贷产品,并通过名单制精准营销、网格化营销和贷款专营等手段,专注于服务个体工商户、公职人员。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品牌效应初见成效,得到了小微客户的广泛认可。

  做普惠金融的百姓银行。清徐农商行采取线上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获得性和便利程度。在行政村、农村集市等地灵活设立金融综合服务站和助农取款服务点,为客户提供银行卡(折)现金的存取转账、消费等便民服务,并积极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现代电子银行业务,拓宽农民的支付渠道,降低农民的使用和交易成本,引领农民非现金支付结算习惯,为农户提供一揽子普惠金融服务,自助机具、特约商户、助农取款点乡镇覆盖率达100%,不间断为城乡居民提供便捷服务,让百姓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优质服务,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清徐农商行全力打造商圈平台、服务平台和社交平台,促进了零售业务的增长。与清徐县人民医院合作,出资打造24小时自助医疗服务系统,为清徐百姓建立“一卡通”快速看病渠道,实现线上挂号、缴费,方便患者就医;与县域内的衣食住行加盟商家合作,推出“刷卡有惊喜”等一系列营销活动,为持卡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惠服务,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口碑银行、家门口银行。

  做满怀爱心的责任银行。清徐农商行始终秉承“厚德厚待、勤奋勤勉”的行训和“尚志勤学、敬业修身”的企业文化。行内,完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储备库”,制定了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了绩效评价体系,为员工竞聘入职、转岗、晋升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采取自主招聘、正能量置换等形式,多次优选有作为、敢担当的年轻骨干担任网点负责人或部门经理。同时,邀请国内知名讲师,对员工进行职业化教育培训。不仅如此,还输送“健康福利”,定期给员工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在员工过生日的时候送上生日蛋糕以及每年感恩日为员工父母送上700元感恩金。在每个新网点建起了干净整洁的员工餐厅和温馨舒适的员工宿舍,还专门设置了员工活动室,添置了乒乓球、台球、跑步机等设施,为员工身心健康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感和价值感。与此同时,践行社会责任扶危济困也马不停蹄,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对清徐县建档立卡的1679户贫困农户逐户走访,为符合条件的54户贫困户发放270万元扶贫贷款,并将金融知识和致富门路推介给农户,带动贫困农户实现增收脱贫。在定点帮扶的娄烦县米峪镇下石村,党员干部扶贫队多次进村入户走访,一对一扶贫,共脱贫15户。与清徐县慈善会签订捐赠协议,成立了清徐县首个企业冠名的“太原市清徐县慈善会清徐农商银行慈善基金”,累计注入善款90万元,用于慈善助学、助残、安老、慈孤、赈灾、大病医疗救助,连续举办奖优助困大学生、慰问百岁老人和困难老党员、关爱环卫工人、爱心助考等多项社会公益活动。

  1800多个日日夜夜,清徐农商行始终与“三农”相偎相依,服务效率、客户满意度成为了衡量自己的第一标准,在每一段支农惠民的路上,都留下了心手相牵的动人故事,赢得了老百姓的信赖和支持,把“家门口银行”的品牌越擦越亮。步步走来,新蓝图、新征程、新收获,清徐农商行用一个个坚定的脚步和一次次颠覆的创新,迈出了“大步伐”,跑出了“加速度”,用洪亮的声音唱响了“清徐好声音”。

    传承践行“再出发”

  2019年1月17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2018年度两级机构综合考评情况显示:清徐农商行以89.45的综合得分、“优秀”的评定等级,在全省38家3A级及以上农商行的排名中位列第二,各项核心经营指标保持全省农村商业银行的先进水平,且多次名列全省“前三甲”。截至2018年末,清徐农商行资产总额179.47亿元,较改制前净增121.45亿元,增幅达209.32%;各项存款余额110.36亿元,较改制前净增71.88亿元,增幅达186.8%;各项贷款余额77.72亿元,较改制前净增51.41亿元,增幅达195.4%;不良率为1.27%,较改制前下降31.55个百分点,经营利润逐年翻倍,存贷款市场份额稳居清徐县16家金融机构之首,成为清徐县服务网点最多、发展速度最快、市场规模最大、对农村经济贡献率最高的金融机构。改制五年来,已累计上缴县财政各项税金3.49亿元,从过去需要财政补助、减免税款的“困难户”成为清徐县的第一纳税大户。

  经历了发展,才真正懂得可持续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清徐农商行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如何才能走得更好,走出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清徐农商行董事长崔靖以及所有清徐农商人都认真思考的问题。唯有不变的就是“变”,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话,内涵深远,意味深长。五年多的辛苦付出,五年多的磨砺前行,清徐农商行收获了“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先进单位”“山西省农村信用社风险防控先进单位”“山西省直机关文明单位”“百家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全国金融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称号。

  历经70余年,“背包精神”谦卑厚重,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用背包装满了每一份挂念,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不管环境多恶劣、道路多险阻,有需要的地方就有山西农信的金融服务。新时代孕育着新思想,农信社转型提质踏上了新征程。清徐农商行作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将继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把传承践行“背包精神”作为第一定位,坚持发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宗旨,用至死不渝的真情和情怀,用抓铁留痕、踏石有印的魄力,做一个执着的追梦人,将党的建设、改革发展、经营管理、支农支小、队伍建设、风险防控统统收入囊中,开创“农民增收、政府满意、银行增效”的三赢局面,力争打造成国内特色鲜明、价值成长、持续创新的标杆银行,真正走一条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加快建成“现代金融企业集群”建功立业,在清徐县振兴崛起的征程中续写更加恢弘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