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临县——商贸古镇重现繁华


来源:山西农信 作者:路杨 房志勇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8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走进碛口古镇明清街,游人顿时会被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古朴气质所吸引。百年老字号牌匾随处可见,遒劲有力的笔墨映射出当年的辉煌,街道两旁家家户户都是独立门面实体店,鳞次栉比、气势恢弘,而这一切的背后,都与临县联社在当地扎实的工作分不开。碛口信用社,就是临县联社的“前哨”。

1108_副本

  星级景点“靓起来”

  “多亏了碛口信用社的帮助,我才贷到了款,才有钱装修门面,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碛口古镇明清街上的醋坊老板高建春感激地说道。

  高建春、王凤娥夫妇俩是当地的贫困户,虽然有着娴熟的酿醋、酿酒技术,但苦于资金紧缺,生产条件落后,没有属于自己的加工门面店,常年处于家庭式落后小作坊生产阶段,而有一家属于自己的生产经营门面店是夫妇二人心心念念为之奋斗的事情。今年初,夫妇二人向亲戚朋友借钱在碛口明清街上租了个门面,专门经营枣醋、枣酒、养生醋等特色产品,可是在装修门面店的时候却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这时,恰逢碛口信用社整村评级授信全面推广,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在及时了解实际情况后,为他们发放了“惠农贷”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帮助夫妇俩顺利开了店。如今,高建春的店面生意越来越红火,今年二青会期间又盘下了一间门面店,两间门面店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生活也越来越好,实现了他们的脱贫致富梦。

  碛口古镇明清商业街家家户户有实体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早年间,碛口的刘海云在新疆做过关于玉石的工作,积累了点经验,如今回乡正好赶上碛口信用社整村评级授信工作,本是贫困户的他顺利申请到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在碛口街四门洞开办了一家玉雕门面店,做起了玉石加工、批发销售生意,向游客集中展销玉雕作品,没过两年,挣了钱,还清了全部贷款。

  如今的碛口古镇在碛口信用社的帮扶下,明清街两侧的经营门面焕然一新,传统手工艺、玉雕、枣酒枣醋等特色产业也成为了旅游景点一张靓丽的名片,扮靓整个明清街。

  打造农家乐的“打卡地”

  “自农信社评级授信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只提供了相关资料,没想到贷款不到3天就打到了卡上,无需抵押,真方便!过去我们房子年久简陋,住宿条件有限,自从贷款到账后,我们将旅馆装修的高档大气,游客赞不绝口,接待量增加了不少。”碛口西湾村的农家乐老板陈俊万感慨道。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临县碛口古镇游客量逐年攀升,被画家吴冠中誉为“三大发现”之一的李家山村及附近西湾村、西头村陆续建起了农家乐,同时农家乐商户的贷款需求也不断上升,但因碛口镇村民房屋大多产权不齐全,在其他银行贷款时,遭到拒绝。

  碛口信用社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同支村“两委”联系,建立起了村级授信服务小分队,一方面挨家挨户营销手机银行、社保代缴、新媒体公众平台业务,进一步深挖拓展农村客户市场;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农家乐客栈商户的融资需求,收集第一手真实资料,开展评级授信相关工作。在调查、审查期间,小分队坚持上门服务,将金融便利送到每一位贷款客户家中。

  如今在碛口信用社的资金扶持下,农家乐客栈经营商们的经营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开办了“黄河鲶鱼垂钓”“精品蔬菜采摘”“黄河玉户外捡宝”“特色农家乐”等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获得感,成为新一代年轻游客旅游“打卡地”,也让农家乐客栈商户们收入翻番。

  让产业扶贫“活起来”

  “真没想到我还能贷到4万元的扶贫贷款,这让我们这些老农看到了希望!”拿到扶贫贷款的陈海军激动地说道。

  陈海军,西头村的养羊能手,也是有自主产业的贫困户。靠着自己的勤劳,前两年养殖肉羊31只,在碛口信用社整村授信时提出了贷款申请,经过工作人员实地调查、信用评定、公示公告等系列流程后,授信卡很快就发放到了他手中。拿到贷款后的陈海军扩大了生产规模,如今肉羊存栏达到80余只,不仅偿还了贷款,也实现了脱贫致富。

  碛口西头村是知名的“菜篮子”村,村民几乎家家户户有蔬菜大棚或肉类养殖,大部分蔬菜和肉直供给周边农家乐。对于像陈海军一样自有产业的贫困户,碛口信用社利用“户贷户用”方式支持发展产业脱贫,只要村民有蔬菜大棚、养殖产业,按户给予2000元到50000元不等授信。

  在碛口信用社的扶持下,越来越多像陈海军一样的贫困户过上了脱贫致富的好日子,碛口镇附近的一个个贫困村打造成了一个个特色产业村,产业扶贫真正“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