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农信与“挑货郎”的杂粮情缘


来源:山西农信 作者:信息发布员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0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寒冬时节,塞北边城气温骤降,大地一片银白,可通航粮贸有限公司加工厂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在车间里,老板吴海平正在和工人们一道,挑选优质红芸豆,制作杂粮制品。磨面机、碾米机、脱壳机一齐开动,机声隆隆;那边食堂里正忙着准备午饭,金黄色的黄米面,包上软糯香甜、纱布绞了三遍的豆沙,上锅蒸熟后再油炸,工人们好不热闹。

  “大家歇一歇,准备开饭喽!”吴海平吆喝道。吴海平是通航粮贸有限公司的法人,60多岁的他是天镇当地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从一名普通农民走向出口创汇企业法人的吴海平深有感触:“要不是关键时刻信用社帮我一把,我的‘小杂粮’事业也走不到今天。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大家更有盼头了。”

  20多年前的吴海平还是乡里供销社的采购员,每天穿梭在县城和乡村的街道商铺里,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凭借多年的采购经验,他看一眼就能定出粮食、米面的等级,当时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挑货郎”。随着经济发展转型后,供销社岗位进行了调整,吴海平去县里农副产品购销部当了经理。在工作外的时间里吴海平经常琢磨,觉得天镇种植生产的小杂粮口感好、无污染,这是独有的优势,要是把这小杂粮做成精细加工产品,市场前景肯定不错。直到2006年,凭借着从事农副产品购销工作二十年的经验,他创办了天镇县通航粮贸有限公司。连吴海平在内十个工人,既要外出跑业务拉订单,又要购置机器设备,把杂粮加工成产品。虽然前景一片大好,可是吴海平犯了愁。他想要做大产业,能帮更多的乡亲们在厂里找到工作,可是公司原有的生产规模、扶持资金和条线设备已满足不了当前的经营需求。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严重受阻,资金更是有了缺口。

  正在他一筹莫展时,天镇县联社的工作人员主动与之取得联系并积极沟通,深入生产车间了解企业生产规模和财务状况,在全盘考虑和磋商下双方最终达成战略共识。在2016年,用公司房屋产权做抵押后,向通航粮贸有限公司发放贷款490万元,给予信贷资金支持,迅速解决了吴海平的燃眉之急。贷款资金到位后,该企业加大生产量,加快发展速度,迅速成为县域小杂粮加工销售业的“龙头老大”。同时吴海平在联社开立了对公账户为公司划转款项、员工代发工资,走上了“农信社+小微企业+农户”共同发展的道路。

  李保民是油坊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李说,他能过上好日子,全靠能在通航粮贸做工。除了农忙时节,吴海平安排他干点零活,从给荞麦脱壳、加工小米到筛选红芸豆,挣不少钱。“就在家门口干活,每月底到信用社拿着‘红本本’取工钱,我也能脱贫啦!”

  为了满足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天镇县联社工作人员和吴海平共同摸索出一条“农信社+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新型产业模式,并和天镇县南高崖乡下罗夭、天镇县贾家屯乡季家寨2个贫困村签订了脱贫增收带贫协议书。天镇县联社负责提供就业培训和工人礼仪培训,吴海平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几年来陆续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发展小杂粮种植基地3000亩,带动起了全县万余亩土地进行小杂粮的种植。生产的优质红芸豆、黑大豆、小米等远销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等国,有效带动贫困户1015户,贫困人口2600多人,户均增收8000多元,让周边乃至全县种植户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