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氤氲着袭人热浪,然而在天镇县逯家湾镇下湾村李万昌老人院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微风中树影婆娑,一簇簇玫瑰娇艳绽放,老人埋头侍弄着蔬菜,安适恬淡、怡然自乐。
早听说李万昌老人是从上个世纪走来的老一辈农信人,连皱纹里都长满了农信故事,今日慕名拜访,竟然毫无生疏感。当我亲切地握住老人双手时,似乎瞬间感受到两代农信人的心跳节奏,是那样的合拍那样的和谐。
稍事休息,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跟随他的回忆跋山涉水、一路风尘,走过了跌宕起伏的37载农信生涯。
老人回忆说,1951年农信社在砖窑村成立,1958年搬到逯家湾镇。那时归县人行领导,一间房两个人,办公室与公社共用,条件异常简陋。他当时在公社做统计,5年后正好信用社会计离岗,乡书记看他勤快厚道,便安排他替代,从此他与信用社便结下了深厚的情缘。那时村民普遍不富裕,存款很少,所以大部分业务就是放贷。1.2元的锄头、2元的猪崽儿几乎是全部贷款项目,等到村民收了庄稼卖了猪,他便和主任挨家挨户收回贷款和利息。
改革开放后,村民逐步富裕起来,信用社存款多了,贷款项目也随之增加。村民买牛,生产队买化肥、拖拉机等,都来找信用社贷款。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村民,他和主任想出个办法,带着公章、借据、算盘和圆珠笔,直接到生产队村民卖粮的地点现场办公,及时提供存贷款服务。同时为防止借贷不还或迟还,他们在放贷时抛出了狠话:“今年不及时还,明年就甭想贷!”义正言辞的话语无形中为信用社树立了威望,从根本上掐灭了不还或迟还的念想。
1982年,经贫下中农信用合作社选举,42岁的李万昌当选逯家湾镇信用社主任。当时主要任务是下村发放化肥贷款,考虑到各村都有行动不便的人,李万昌决定上门服务。随身带着借据公章走村串户的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背包主任”。放贷收贷全靠辛苦,早出晚归步行几十里成了家常便饭。
1996年行社脱钩后,李万昌依然坚守在逯家湾镇基层信用社。那时办公条件大为改观,盖起了七间房。岗位增设了财管员,加上他这个主任和会计,三个人负责全镇的存贷款工作。此间每当盘点起一批已经到期多次催账未还的贷款,李万昌都心事重重,茶饭不思。突有一日,他打听到这伙人在一个秘密地点聚众赌博,一股豪情直冲脑门:“抓赌要钱!”他悄悄摸过去,迅速把门堵住,然后拉把椅子人前坐定,把随身的借据、算盘往桌上一拍!见此境况人们面面相觑,相持了十几分钟后,都乖乖地围了过来。李万昌赶忙拨拉着算盘,一笔一笔地收回了所有贷款,事后清点连本带息将近5000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此举为联社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也震慑了一些心存侥幸意欲骗贷的人,从根本遏制了不良贷款的形成。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李万昌年年当选市劳模,还两次被省农行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省劳模,授中级经济师职称。圈内有了名气后,上面有意提拔,调令下来好几次他都不动身。他说在逯家湾待惯了,工作见了成效,跟乡民们亲如一家,他实在不舍得离开这方热土。这一待就是几十年,直到2000年10月,李万昌从逯家湾信用社光荣退休。
退休这些年,李万昌一直坚持读书看报,关心时政,尤其是信用社的变迁与发展,他都了然于胸。毕竟他曾经用青春与热血、责任与担当,在农信社片热土上打拼过、奋斗过。
挥手作别时,我由衷地对老主任说,您不会老,您一直在岗随时准备着。我们将传承老一辈农信人珍贵的“背包精神”,沿着他们的足迹,去创造农信社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