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互联网语境下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声誉风险


来源:山西农信 作者:郑宇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0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在互联网语境下,信息传播路径具有“多点对多点”的立体化效果,加剧了信息的传播力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增强,管控难度也成倍增加,从而直接影响经营管理成效。对此,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健全组织管理体系,主动加强全面风险防控,加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及专业性,建立可持续的声誉风险预警机制,防止声誉风险发生,进而维护银行声誉。

  健全制度,建立声誉为主导的企业文化。一是提高管理人员对声誉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以身作则;二是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声誉风险相关知识培训和教育;三是加大声誉风险管理科研投入,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更为科学有效的定量手段进行分析;四是重视高素质的声誉风险管理机构建设,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结合需求,完善客户为导向的服务体系。一方面,着力推进金融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的需求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对现金的需求量减少,越来越多的通过移动端办理业务。因此,要优化掌上银行,简化服务流程,使其更加符合网民的操作习惯。另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如针对客户投诉建立投诉处理沟通机制,在客户投诉的时候,及时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避免声誉风险,而且运转得当可以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形成正向信息传播,对银行的声誉反而能起到促进作用。

  严格把关,推动防范为手段的机制建构。目前,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管理中,主要停留在舆情管理以及媒体关系维护的阶段,重事后应对,轻事前预防,常陷入被动状态,一旦发生声誉风险事件,无法进行有效应对。因此,要构建声誉危机防范体系,以减少负面舆情的发生。一是强化角色把关。“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设立一些类似“把关人”的角色,对内部成员、风险事件或一些信息的传播进行把关,通过内部严格的控制机制,将声誉风险管控前移,从而化解声誉风险事件的产生。二是强化人的把关。对人的把关主要体现在对内部人员的管控方面。据统计,诱发银行声誉风险最主要的原因是内部职员的违规操作、服务不周等,因此,完善内控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在业务运营中,要强调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保持良好的态度处理与客户纠纷。三是强化事件把关。人人皆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既是重要的传播者,又是接受者,单靠人力监测危机的优势不复存在。对此,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除风险管理部门以外,其他部门也应该建立高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及时监测、报告及处理本条线的声誉风险。另外,要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准确沟通、澄清事实,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确保媒体对正面形象的关注。同时,声誉具有主观性,商业银行应该重视网络媒体的经营,营造属于自己的自媒体,为自己发声,及时传播银行的积极正面信息,及时辟谣以减少不实信息对银行的影响,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