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咱这鸡,全是散养的,又不喂饲料,真正的农家土鸡,保准你吃过以后,还想再吃!”吉县文城乡房村的王九千老人熟练地向顾客推销着。最近,他成为乡里的“养鸡达人”,他养的土鸡有口皆碑,许多县城里的人也慕名前来,甚至有时“一鸡难求”。当有人问他为啥想起养土鸡时,他笑呵呵地说:“不瞒你说,这还是农商行给我出的主意哩。”
老王的烦心事
王九千老人所在的村子,坐落于吉县县城边缘,交通极为不便,全村人以务农为生,靠天吃饭。王九千和他老伴膝下无儿女,居住在两孔破窑洞里,家徒四壁,能值点钱的物件就是一口锅和一张瘸腿的桌子。
前几年,看着周围的邻居种苹果,盖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老两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辈子好强的老王动了种苹果的心,想着自己不能总是靠政府的补助生活,得靠自己的双手致富,既然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行?说干就干,老王用多年的积蓄承包了二亩果园,打药、施肥,往往一天下来,老王已是累的气喘吁吁。
天有不测风云,当年突然降温发生冻灾,果花无一幸免,老王看着耷拉着脑袋的果花,欲哭无泪,希望瞬间破灭,老王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祸不单行的是,化肥、农药都是赊账,销售人员不断上门催款,本想着靠果树发家致富的老王,没想到赔了不说,还欠上外债,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唉!你是不知道,看着那果园眼看就要挂果啦,一夜之间啥也没了,当时说真的,想死的心都有了。想着明年再来,可是这年头,空手创业实在太难了。”有人建议他去农商行试试,但老王想着贷款是需要抵押的,自己一贫如洗,人家肯定不会贷给自己的。为了止损,老王心灰意冷地把果园以极低的价格承包给了别人,从此老王一蹶不振,再也不提种苹果脱贫致富的事儿了。
致富的新奔头
吉县农商行在一次入户走访调查时,了解到老王的情况后,便立即召开座谈会,共同商量怎么让老王搭上脱贫的“顺风车”。大家集思广益,纷纷为老王出谋划策,有的人说:“种苹果不行就种花椒,这两年我们帮扶了几个种植花椒的也有经验啦!”“花椒不行,先不说花椒也得看天吃饭,再说花椒采摘的时候,靠他老两口肯定不行。”一时间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争得面红耳赤。“种植不行,为啥不能搞养殖呢?”一句话突然拨云见雾,“比如养鸡,一来他家这院子不小,能散养;二来不需要多少资金、技术和人力;三来专卖土鸡和鸡蛋,这肯定有市场。”片刻沉思之后,大家都觉得这个事情可行,紧接着便为老王紧锣密鼓地制定帮扶计划。
当我们把这个事情告诉老王后,老王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我们,觉得怎么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我啥抵押物也没有,你们农商行能把钱贷给我?”经过我们对扶贫政策的讲解后,老王迫不及待的问贷款什么时候能下来。没过几天,老王就收到了3万元的扶贫贷款。老王高兴地说:“真没想到吉县农商行对农民扶贫的支持力度这么大,更没想到的是农商行能主动请来养鸡专业人员为我传授经验。”
如今的好日子
在吉县农商行的帮助下,老王的养鸡事业发展的如火如荼,老王也一改之前的颓废,浑身充满干劲。自然放养成为老王养殖的特色,为了帮助其拓展市场,吉县农商行在商圈开展其它业务时,还大力的帮助老王进行宣传,慢慢的老王养的土鸡名气越来越大,养殖规模也从原来的100余只扩大到300余只。
“真不是我说,农商行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我的养鸡事业全靠农商行的支持,要是没有他们提供的资金和技术,哪有现在的我呢?吃水不忘挖井人,真的是感谢农商行!以后有困难,找农商行绝对错不了。”老王感慨地和村民讲道。
老王的鸡窝里孵出了“金蛋蛋”,致富的路上走上了“捷径”,而这只是吉县农商行扶贫的一角,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那润物细无声的金融扶贫,真正让百姓的日子火了起来、钱袋子鼓了起来、好日子“迎”进了家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