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吱呀作响的木柜里,奶奶用红布小心包裹着一枚桃木色的月饼模子,每到中秋之夜,她都会拿出来仔细端详、摸索一番,这枚被珍藏的“圆”寄托了她独有的情思。
这是奶奶特意珍藏的一件老物件,虽没有特别之处,却是爷爷亲手刻制的。经过奶奶几十年的悉心使用和珍藏,这枚模子竟然没有一丝裂痕,隐隐还发着油亮的光。透过这枚“圆”,我仿佛看见了爷爷亲手刻制时的场景,也体会到了浓浓的家乡味道和亲人间的殷殷之情。
听奶奶说,爷爷是当年村里远近闻名的好木匠,不但手艺好,学识也深。那个时候,能雕刻月饼模子这么细致的活儿只有他能做,一个模子的制作工期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那些粗糙坚硬的果木在他的巧手雕琢下,一幅幅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神话场景活灵活现,除此之外,春兰夏荷、秋菊冬梅、瑞兽纹饰等各种具有祈福、纳祥含意的图案统统不在话下,在他的精雕细琢下,一枚枚月饼模子或古拙、或俏皮、或简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味道。
奶奶常说,她这一生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对模子上的那些图案却无比着迷,因此爷爷每刻制一枚模子,都会跟她讲讲这纹饰背后的传说和寓意,那些动人的神话故事,唤醒了她生命深处的浪漫诗情。
后来,那些爷爷经手的模子为街坊四邻印制了数不清的月饼。每当中秋来临,大家便围坐在一起,相互帮衬着烤制月饼,孩子们则在旁边嬉闹玩耍,待到月饼烤熟后就开始争抢着尝鲜,欢声笑语充斥了整个院子。
对奶奶而言,这枚被她珍藏的模子,就像当初的爷爷一样,在她的生活里成为了闪光的、独特的存在。现如今,在奶奶的心田里,它已悄悄成为了一份对亲人思念、一种期盼儿孙生活幸福、工作圆满的寄托,这枚被珍藏的“圆”正在完成着它最温馨、最动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