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初了解到原忻定县唐林信用社主任阎旺贵同志,是从《山西信用合作发展史》中的一张合照而来,1956年7月19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等接见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全体代表,阎旺贵同志作为忻定县金融代表参会,并荣获“全国农村金融工作者”称号。
几个月时间以来,我们遍访了在忻府区生活的“老农信”,多次实地探访唐林信用社旧址、唐林村现居老人以及阎旺贵同志旧邻子女,因该同志于1978年逝世,其子女均已离世,同事大多已老迈或患有重病、或已离世,信息采集极为困难。后经多方走访,最终在忻府区奇村镇的小巷中找到了阎旺贵同志的孙子阎建虎。
谈及祖父阎旺贵说道,只知道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但已经记不清具体事迹,因多次搬家也已经遗失了老照片和老物件。在我们的一再询问下,老人才袒露了一些自己与祖父之间的往事。
挎着包包、走在泥地是祖父的形象
7、8岁的我认为能出去玩就是最开心的事,时常想跟着祖父下乡,祖父总是穿一件蓝色小褂,挎着一个洗着有些发白的小包,里面放着算盘和账本,还有几个干饼子。我跟在他屁股后面爬山、蹚河,那时条件不好,也没有自行车,去近处就靠双脚走、去远处要么坐火车、要么坐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管去了谁家,都不让我吃主家给的小零食,走得远了中午回不去,一般就是吃个饼子,要是吃主家的招待饭总要给人家留下一分、两分的饭钱。那会祖父常说大家都很艰苦,给你吃自己就没得吃,咱们来是为乡亲解决困难的,不是来增加负担的。
祖父在节庆时“打骂”过我
祖父在世时,在当地很有威望,逢年过节总会有乡里乡亲拿上打好的米面、胡油来看望他,他的同窗、同事也会来家里做客,家中都会拿出最好的饭菜招待大家。他有一个规矩,可以来做客,但拿来的东西必须拿回去,也不许家人私自收下。有一次,一位客人远道而来,悄悄的把一袋子瓦酥(忻府区特产)放在我住的屋,我不懂事又馋嘴就吃了几片,等客人离去后我才拿出来要给祖父尝尝,但没想到我的“孝心”却激起了祖父的“怒火”,虽然父亲和姑姑都帮我说情,可祖父还是拿出了木条在我手上狠狠地打了下去,最后又责令我父亲重新买了一袋,赶了一天的路给客人送了回去。那时的我不能理解祖父,嫌他对“外人”好,对“家人”差。后来祖父在去世前还专门提起这件事,让我一定要原谅他。
错就是错,要及时更正
当时的信用社没有防弹玻璃,就有个小栅栏,因为祖父的关系,我时常去信用社玩,也看见过祖父和同事工作的样子,记得那时有一种岗位叫“站干”,是信用站的工作人员专门解决偏远群众储蓄困难的岗位,一次对账中(年限已记不清),祖父发现有1厘的差错,随即叫来“站干”和会计共同核算,发现是前一天的账错了,会计和“站干”就提出昨天给客户少记了1厘,今天给加回来就算了,祖父当场就不依,一定要重写前一日账簿。他说:“错就是错,要及时更正,这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的职业素养、纪律规矩,不要怕错,有错就改,要不然客户来取钱会产生误会的。”
“严管即是厚爱”,阎旺贵同志在工作中、生活中始终坚守着“农信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笔者不禁感到:50年代农信先辈的工作面貌、服务态度、纪律作风就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与当前大力弘扬的“三铁精神”正遥相呼应、相互见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