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4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年是杨修文在大同农商行工作的第三十四个年头。三十四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段丰富而漫长的历程。都说涓涓溪流可以汇成壮阔的大海,对于杨修文而言,他用三十四年的平凡脚步走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农信征程。作为大同农商行风险资产部年龄最大的员工,即将54岁的杨修文仍然在为农信事业默默耕耘着,老骥伏枥,初心炙热。尤其在今年全省“四大战役”打响之后,作为大同农商行风险部经理的他,积极发挥着党员带头作用,为全行“清不良”攻坚战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受到新老同事的默默点赞。

勤学好问,老员工甘当“新学生”

  1986年,20岁出头的杨修文便早早的参加了工作,杨修文手中接过了挎包和算盘,成为农信社正式一员,从此,一个挎包,一把算盘,几本账簿就成了杨修文不离身的物件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年的小杨早就成了老杨,但他工作的劲头却始终如一。2014年,杨修文轮岗调换到了联社风险资产部。随着年龄的增长,业务量的增加,科技的日新月异,面对一个全新岗位和业务流程,还有并不熟悉的电脑操作、各类EXCEL表格,“老师傅”杨修文也不得不面对许多新问题。刚接触电脑的时候,杨修文最是头痛,但他总是一边笑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边向年轻人请教。为此,他自费买了一台电脑放在家里,下班回家练习操作。为了能在电脑上打字,杨修文重新学起了拼音。看声母、背韵母、通宵达旦的敲着键盘,那学习的劲头让年轻人都自愧不如。遇到写报告、做表格的时候,杨修文每一次都要争着做,他说,自己年龄大了必须笨鸟先飞,啥时候都不能落下脚步,必须多上手才能学精通,以后才不会耽误工作。闲暇之余爱学习的杨修文自己备足了各类业务书籍、法律法规文件,完善制度、研究策略、制定计划、把控风险......就这样在风险资产条线上一干就到了现在,甘当“新学生”的老张,头发变白了,身形也走样了。

建立模式,老师傅转型“守门人”

  凭着一股子韧劲,杨修文迅速捋顺了工作,进入角色。围绕不良压降这个重点,他坚持从机制建设上入手,不断创新思路,施非常之策、下非常之功、发非常之力,切实打好不良贷款清降“攻坚战”。在他的主持下,结合实际,出台了《不良贷款定价管理办法》、《不良贷款重组盘活管理办法》、《不良贷款利息折让管理办法》,组建了不良贷款清收大队,将队伍由原来的6人扩大到15人,专门从事不良贷款的财产清查、债权维护、申请强制执行等工作,同时,培养法律人才,加强诉讼案件管理。还与一家金融外包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主要是利用“大数据”修复客户信息,依靠电催、函催、上户等手段加大现金清收力度,从5月8日正式合作,收回不良贷款本息200余万元。

创新方式,不良清收“战役人”

  众所周知,清收贷款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小额农户贷款,年份久、金额小、笔数多、借款人信用缺失,俗称“难啃的硬骨头”。家里人对于杨修文的执着充满担忧,孩子们担心他年纪大了,身体承受不了。杨修文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你们别看我年纪大了,贷户哪家开门朝东还是朝西,用途是哪样,我还记得清清楚楚!”谈起和农信社有关的事,杨修文显得格外的激动:“沉年积贷现在光靠‘死缠烂打’、‘早晚三堵’是不行的,就算找到了欠款人,他们也不一定能心甘情愿主动归还款,还是得靠‘政策攻心’,打动他们。”

  在总行机关包片清收的第一天,杨修文就跟着清收大队下了乡。清收一笔逾期长达10年的5万元贷款时,贷户是当地在职的“小人物”,清收现场,清收队员们不但迎来一场谩骂和推搡,还被贷户放狗伤人。杨修文和队员们谁都没有怕,他们一方面拿出本人签字的借据和档案作为“证据”,另一方面拿着政府清收公职人员的红头文件。父亲不讲理,就找同为公职人员的儿子说,个人说不通就找到单位,最后迫于重重压力,最终一笔贷款10年的不良贷款5万元终于归仓。此时此刻,杨修文和清收队员们手里紧紧的撰着归还的欠款,脸上露出最自然、最开心的笑容。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54岁的杨修文也走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知命之年。在全省农信社全力以赴决战决胜“四大战役”的关键时刻,“老杨”作为风险资产部门的一员,连续一百多天坚守岗位、以社为家,一直奋战在“清不良”反击战的第一线,几乎没有完整在家里睡过一个踏实觉。“踏遍青山人未老,桑榆晚印夕阳红”,他身体力行的向我们诠释了一位“老农信人”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已是深夜10点10分,老杨的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轻轻地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那几个依旧忙碌的身影,还有桌上的正在冒着热气的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