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买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出自《颜氏家训·勉学》。按照这个成语的本意去分析,说的是博士买了一头驴,但是在写契约时却并未见一个驴字,指的是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见不着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援引郑板桥的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强调写文章要重点突出,逻辑清楚,语言简练。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众所周知,公文是公务性文书,有着稳定的内涵、特定的作用和约定俗成的格式规范。笔者认为好的公文一般有三点共性:
一是内容充实,言之有物。要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吃透“上情”、摸准“下情”、了解“他情”,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结合”文章。
二是主题鲜明,脉络清晰。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文稿涉及到的诸多内容中充分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提炼出能统领全局的关键内容,确定为中心主题。主题确立之后,其他一切材料内容都要为中心主题服务,确保主题鲜明、脉络清晰、一气呵成。
三是架构合理,论述得当。如果把主题比作“灵魂”,把材料比作“血肉”,那么架构可称之为“骨骼”。要充分驾驭好基础材料,紧紧围绕中心主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把握递进、并列、辩证、分合等基本构思模式,搭建好文章的架构,运用好文章的首尾呼应,注重好文章的遣词用字,那么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也就“呼之欲出”了。
然而,公文虽有“三定”之规,但绝不是铁板一块。正如唱戏一般,虽然固定在七尺小舞台之上,但演员们仍然能在七尺之间、角色之上各显神通。写公文也是这个道理,讲规矩很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还有写作者的能力。对于公文写作,应当一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必须把积累作为基础工作,建立自己的知识资料库,学会选择、分类、取舍和运用,将前期积累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只有不断地积累、更新、吸纳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字综合能力。二是注重观点的积累,多看各类高质量评论,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现状看趋势,形成自己的认识,不断积攒好的想法思路,使公文主旨更鲜明、目的更明确、层次更清晰。三是注重语言的积累,遣词造句要像“拍电报”一样惜字如金,强化对生动的词藻、精彩的句式、凝练的语言的加深记忆,日后写文章才能“妙笔生花”,正所谓那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提升写作水平是我们要常学常做、常抓常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地“广泛涉猎”提高认知,才能提升写作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