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日成仁,孟日取义。仁者,发乎礼,义者,发乎情,止乎心,正乎身。在儒家看来,行仁施义的先决条件为内心的向善,所谓勤心诚意者也。心中信守诚信,方能宁静安心,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义者亦应以诚信为本。
“诚”者,左为言,右做成。以造字法寻其法,便足以见到先人对这个宇的最基本定义。“诚”即内诚于己,实事求是;而与之相辅相成的“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因而孔子云:“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千百年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世人皆提倡诚信为人、诚信处事。以诚待人,方得人人敬之;以信服人,方得人人领之。无论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亦或是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都需要诚信无诚信者,则无立足之地。
阅古观今,在滚滚而来,浩荡而去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诚信者比比皆是,荆轲于“风萧萧兮易水寒”中作别太子丹,壮士一去,只为报知遇之恩,虽蹈死地亦无怨无悔。伍子胥逃离楚国,得吴王重用,答应替他报仇,从此伍子胥尽心辅佐,纵然之后受猜忌可仍然不改忠心。陶朱公荡舟西湖之上,得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秘诀便是诚信经商,后世徽商,晋商皆履行了这一原则,才有了商行的繁荣昌盛。
俗语曾说:人的嘴巴所表达出来的都是最迷人的语言,倾吐的是最真挚的情感。而这,全产生于做人最基本的诚信血液。
但不知何时起,谎言已然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昨日,企业还对消费者信誓旦旦,今天便成了卷款潜逃的骗子公司;昨天,某学者还是高新领域的开拓者,今天便成了造假和抄袭的学界污点;昨日,艺人还是光鲜亮丽的偶像,今天便成了偷税漏税的违法者。
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说到底,都是一个“利”宇在作祟。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欺骗纵然成功一时,但它往往更是自杀,杀死那个原本能够无愧面对人生的自己。而如今,社会与国家都开始对这些失信人员采取了制裁:限制他们的高消费,甚至连其子女都会受到影响。而这些限制更将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使失信行为远离我们的生活。
诚信在心,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天下匡正。
马先被驷服才可称上良驹,人先有诚信才可被称为能人,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若人无诚信,诓骗利益于己,终有一天会毁于一旦,因此,无论是人,企业,国家都应做到“言必诚信,行必忠正”方能有所作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无诚信则不立,家无诚信则不和,业无诚信则不兴,国无诚信则不盛。”由此观之,“言必信,行必果。”方为入世之道,处事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