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城市沁水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苹果村”,它就是沁水县郑庄镇南郎村。该村600余户人口,家家种苹果,连片连垛的苹果树将近1200亩,户均5亩多,人均1.6亩,仅优质苹果一项,全村就年产450万公斤,户均9000公斤,年总收入870万元。
“乡村要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是关键。过去,我们村人均农业收入不足600元,如今已超过9000元,是农商银行支持我们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支书张健感慨地说道。
近年来,沁水县委、县政府全力实施“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在特色上做文章,在市场上找出路,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当地农商银行及时跟进,推出了“富农贷”“收单贷”“兴商贷”等信贷新产品,通过开展“整村授信”,实施普惠金融到户,促进了农民特色产业收入连年增长。
“要想富,找对路。”对于太行、太岳、中条山区的农民来说,这路,就是做足特色,用好科技。走进南郎“苹果村”,见到了村民崔书新,他种植苹果树8.5亩,年产优质苹果24500公斤,年收入68000元,在全村名列前茅,曾经被沁水县委、县政府授予“苹果状元”的荣誉。
崔书新说起“苹果”来头头是道:“起步难呀,当时多亏农商银行搞的‘整村授信’帮了我一把。”近年来,整合后的郎壁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种植优质“红富士”等新品种苹果树。当时,崔书新凭着年轻气盛,敢闯敢干,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农商行申请了贷款,农商银行开辟“助农惠民”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大力扶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三天后,他就拿到了5万元信贷资金,一口气种植了5亩“红富士”果园。当他满怀希望地等待收获时,预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一是缺少技术,产量上不去,质量难保证;二是市场疲软,效益不佳,村民感到失望了。老百姓算了一笔账,每年需要在果园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尽费力,又花钱,收入少,不划算,随之村里掀起了砍果树的风潮。面对这种情况,村干部苦口婆心做工作,才留下了三分之二的果园,村委干部外出找专家学习取经,探寻发展苹果产业的有效途径。
“科技就是有威力,怎么说它是第一生产力哩!”没想到,崔书新也能讲出这样的话来。在当地农商银行的协调和配合下,村委请来了县果树站的技术人员进村入园,办起了农民技术夜校,崔书新如鱼得水,疏花疏果、防治病虫一样不拉。第二年,他的“红富士”苹果,个大色艳,香脆可口,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收入大幅上升。全村1000余亩果树高产、优质、无公害,成为众多客户喜欢的“绿色果品”。
崔书新自豪地说:“现在,我们也‘牛’起来了,不仅还清了农商银行的贷款,还有了一定的存款,现在兜里鼓起来了,生活真叫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