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大雪随想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5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给天空装上了一副朦胧的滤镜,给大地裹上了一层洁白的银装,也把人的思绪引入到辽远的旷野。或是温馨的回忆,或是浪漫的向往,或是深沉的怀念,或是热切的憧憬,种种感情便全部涌上心头,为这粉雕玉砌的冰雪世界赋予鲜活的韵味。

  雪可以是壮美的画,一入脑海便让人驰思遐想。“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笔下的千里雪景图不仅让中华大地的壮美河山跃然纸上,更将炎黄子孙积压在心底的民族自豪感一抒而尽。近代以来,饱尝民族苦难、历经变革风霜的华夏儿女无比渴望洗刷掉被中外反动势力强加在身的耻辱,无比渴望找回民族自信,重振汉唐雄风。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辉煌灿烂的中华历史孕育出澎湃的民族自豪感,支撑着炎黄子孙一次又一次在逆境中奋起,在挫折中前进,在烈火中重生,书写下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与其沉湎过去的辉煌,不如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伟人的清醒,更是伟人的气魄。当亿万人民的革命热情被彻底激发起来,爆发出的能量岂是古代几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能及的?所以人们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仅用70多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创造出“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

  雪可以是浓烈的酒,一入肝肠便让人豪气顿生。雪花飞舞,北风呼啸,冰霜满天,寒气逼人,每年下雪季仿佛就是老天爷专门考验人类意志力的“试金石”,雾蒙蒙的天气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湿漉漉的冰渣让行人步履蹒跚,扑面而来的刺骨寒风似乎正以最大分贝向人们发出“劝退信”。然而,老天爷明显还是低估了人类特别是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的达观。古往今来,漫天飞舞的大雪都是最能激发华夏儿女壮志豪情的景象之一。越是天寒地冻、风急雪紧,越能激发出华夏儿女深埋在心底轻易不露的豪迈。正因如此,“咏雪”历来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无论是讴歌戍边将士飒爽英姿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还是反映边塞壮美风光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等诗句常为人所传诵。《水浒传》里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章节更是广大群众百看不厌的经典片段,那种饮冰卧雪、快意恩仇的生活令万千读者心驰神往。从文学作品回到现实生活,每到下雪天,不管男女老少都成群结队的打起雪仗、堆着雪人,争分夺秒的享受着难得的“冰雪时光”。看来,大雪不仅能磨练出人们不向困难低头的豪气,更能激发出为他人着想的善意。

  雪可以是清香的茶,一入心脾便让人回味无穷。岁寒知松柏,飞雪迎春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雪往往被视为祥瑞吉兆,“瑞雪兆丰年”是先辈对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最朴素的希望,“立春雪,一年好”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对国泰民安最直白的祝福,“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奔波在路上的奋斗者对家的牵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浪漫主义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懵懵懂懂的少女透过雪看到了晶莹无瑕的纯洁,血气方刚的少年透过雪看到了自由不羁的飞扬,饱经世事的过客透过雪看到了浮沉积淀的醇厚,历尽沧桑的智者透过雪看到了四季交替的无常。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雪”也有不同感触。小时候盼着下雪,因为雪一到年就快了,马上就该放假了。在孩子眼里,“雪”就是传送快乐的天使;上了班还盼下雪,因为雪后的时空好似静止,终于能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偷闲片刻。在成年人眼里,“雪”就是撩拨思绪的精灵;年纪大了还盼下雪,因为下了雪就有了召集儿孙共聚一堂的理由,越是下雪天越格外珍惜亲情的温馨。在老年人眼里,“雪”就是家庭团圆的信物。世上芸芸众生也如同这雪花一样,来而终去,去后留痕,聚则轰轰烈烈,散则各自安好,只留下这“白茫茫的大地”让人回味。

  这就是雪,自然界中再难有景象像它这样被赋予如此多的含义,也难以像它这样被古往今来如此众多阶层的人所赞美。这样的雪,不恰好和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一样常青不古、历久弥新吗?难怪这样的雪值得人们为之等待、为之倾倒、为之吟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