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展开一卷书,历史洪流滚滚而前,庙堂演算天下局,西厢涌起情人思,忽而伤春惜草木,俄而悲秋怅然失。而得书中三昧者,于书中寻得乐趣,借书籍开启新知,所谓“开卷有益”。
“书犹药也”,读书之乐在于洞见历史,有所损益。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在密林中竞逐猎物的号子,是文明的先声。从春秋的钟鸣鼎食到战国稷下的百家争鸣;从广博厚重的汉隶到方正细腻的唐楷;从绝美婉转的宋词到包罗万象的明清小说,文明就承载在文化“长城”的一砖一石之中。在卷帙浩繁的史册中,《史记》以其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和文质彬彬的晓畅行文,成为“史家之绝唱”。微太史公,曾破釜沉舟、当者辟易,也曾在鸿门优柔寡断,在垓下慷慨悲歌的项羽,也不过是成王败寇的牺牲品;微太史公,只因“桃李不言”,曾解鞍射胡、射虎尽簇的飞将军,也不过是失期迷路的笑谈;微太史公,传统儒家所贬斥的刺客、游侠等,可能就此泯然于户牖穷庐之中。一部《史记》,不仅记载了上古到秦汉的历史嬗变,更是对人性光辉的伟大颂歌。
“书犹药也”,读书之乐在于融会贯通,涵养性情。儒家经世致用,道家出世自然,墨家兼爱非攻,法家以法治国,百家争鸣一时,思想碰撞的火花点亮了火种,思想开始衍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敦厚爱仁的性格;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观,成为上善若水的坚韧;墨子的博爱民本,成为民为邦本、和平发展的源头;法家的法、术、势与民主相结合,成为法治社会的滥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传统,倡导“天下为公”,注重“知行合一”,论证“相反相成”,彰显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先秦典籍发展而来的中华文明,在碰撞与交融中形成兼容并包、革故鼎新的特点,在书卷中融会贯通,续写文明发展史的新篇章。
“书犹药也”,读书之乐在于吐故纳新,再启新知。以史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镜明得失,典籍中、史册中、集注中流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力透纸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次次思想的启迪,让作者跳出一个个名头与封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嬉笑怒骂的人。拂过历史的痕迹,有铁器牛耕生产的土痕,有战火疮痍的火燎,有钟鸣鼎食的从容,有纵情狂歌的恣睢,他们带我理解生产力的变化,社会结构的组成,人类文明的延续,未来何处的怅惘。
读书之乐,在有能力认识世界的眼中、改变世界的手中。正因为书中不乏人性的光辉,不乏奇迹的诞生,不乏真理的炬火,我们仍对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充满希望。俗谚说“是药三分毒”,我们读书应有刮骨疗毒的勇气,有刀刃向内的魄力,有革故鼎新的劲头,从书中汲取养分,启迪我们去动手开辟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