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璀璨灯火中的文化传承


来源: 作者:原平农商行/赵涵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7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是元宵节歌舞升平的延筵景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是元宵节灯火璀璨的夜晚;“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是元宵节汤水浮沉中的雪白“圆子”……这是诗歌里栖居的元宵节,是漫天光影里人们驻足赏灯的喜庆祥和,更是在璀璨灯火中闪耀光芒,生生不息传承着的中华文化。

  元宵节,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说文解字》中记载:“元,为始;宵,为夜。”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之为“元宵节”。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国人历来重首尚新,围绕一个“闹”字,各地均有在元宵节这一天观灯猜谜、舞龙舞狮、放焰火、吃元宵的不同习俗活动,既是庆祝佳节,又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灯火是元宵节的关键标签,它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美学追求,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蕴含着众多文化内涵,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人们也正是在一次次燃灯中传承着中华文化。

  元宵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权威的,是源于汉武帝燃灯祭祀。汉代人们在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祭祀求福。到五代时期,出现了五层灯轮;唐代则有“燃灯万盏”“火树银花”的上元灯会;明清时期出现大型灯笼组合而成的鳌山灯,用泥塑和纸扎的层层楼台亭榭的“实景”栩栩如生,“灯市如昼”的盛景显现,元宵节成为中华民族展现艺术创造力的重要舞台。精美的宫灯、鱼灯、莲灯、走马灯……不仅是能工巧匠的杰作,更是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民族艺术的集中表现。到今天,鱼灯再次火出圈,登上非遗春晚,引来国际友人点赞。是传承,让艺术有了新活力;是传承,让这盏“鱼灯”更闪耀。

  手艺人手里的元宵节灯火璀璨,但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元宵节的灯火似乎褪去了耀目光芒,平添了几许温柔缱绻的诗意。它是辛弃疾笔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瑰丽景象;是李清照笔下“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的温馨回忆;是元好问笔下“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的热闹情状;是崔液笔下“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情不自禁。笔墨间记载的,是人们走出家门,在灯火辉煌中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小美之景;更是民族开放胸怀,交流包容的大美之景。元宵节独有的包容开放的节日氛围,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独特精神特质,构筑了一脉相承的文化精髓。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无论是盛唐夜宴还是中州盛日,都已成为历史记忆中的短暂篇章。今天,科技与经济的繁荣发展赋予了元宵节新的时代特色。新材料、新技术让大型文物彩灯在西安古老的城墙上再放光彩;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在科技加持下缓缓眨动双眼;福建千人舞起板凳龙圈灯,辽宁放归400盏可降解海灯;无人机飞上高空组队点亮元宵夜……元宵节的灯火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让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多彩,也让更多年轻人对元宵节蕴含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深刻认识,完成了又一次的传承。

  元宵节的灯火,照亮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漫长道路。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需要这璀璨灯火给我们以锚点,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守护精神家园的美好,照亮我们的心灵栖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