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成大事业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干事创业从来不是轻而易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王国维总结的“三种境界”生动诠释了古今所有成大事着的心酸和曲折。不良贷款清收作为银行工作的“大事难事”,要善作善成必少不了一番波折,也有个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三种心境”。
一是“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的困惑。由于不良贷款本身就是穷尽一切手段都无法维持正常形态的资产,因此在清收处置之初,清收人员会有“老虎吞天,无从下嘴”的困惑。以核销类不良贷款为例,由于受制于形成年代久远、时间跨度长、借款人所留联系方式和地址已不存在、始贷责任人已经离岗无法提供有价值线索等客观原因让清收人员无从下手,甚至在很多时候都联系不上借款人、担保人及其他关联人,需要清收人员在已经纸张泛黄的信贷档案中抽丝剥茧,不漏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面对一个个打过去不是无人接听就是“已经停机”的电话号码,面对一次次风尘仆仆走访借款人的可能住址却被周围邻居告知“人已经搬走”的无奈,面对一条条绞尽脑汁四处打听得来的线索却在尝试中无功而返的失落,实在让人有一种“大海捞针,四顾茫然”的感觉,正应了李白《行路难》里的一句诗“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
二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到黄沙始得金”的喜悦。清收之初困难重重,清收进程一波三折,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迎来转机。转机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在每一次耐心细致的翻阅档案中,在每一次不厌其烦的走访追踪中,在每一次口干舌燥的交流说服中,有的时候多打一次电话、多跑一趟借款人村里、多问村头一个人,就可能在无意间收获有价值的线索,进而打通清收阻点,扫清还款障碍。尽管清收过程充满艰辛,有无从下手的迷茫,有找不到人的困惑,有跋山涉水的奔波,有与贷户反复持久的拉锯,还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心酸,但是清收过程对清贷员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挑战自己、锤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化“没有头绪”为“理清思路”,化“对立抵触”为“取得信任”,化“不被理解”为“赢得支持”,这些转变正是清贷员业务素质、沟通能力、意志品质提升的有力证明。当一笔跟进数月甚至数年的“陈年旧贷”穷尽办法历经波折后最终结清本息成功收回后,清贷员在长舒一口气之余能分明感到自己的脚步走得更加踏实,这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也是对取得更大成果的憧憬。此时,清贷员的心情用一句古诗来形容就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
三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通透。清收不良贷款既是对意志的锤炼也是对定力的考验,只有练就“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才能不为利益所惑、不为人情所困、不为磨难所动,克服清收路上的重重障碍,顺利实现既定目标。而强大的定力来自大公无私的初心,只有凡事从工作出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才能堂堂正正清收不良贷款,理直气壮维护农信合法权益,以一身正气振奋团队士气,赢得贷户信任,争取社会支持,为清收不良凝聚起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以“得道多助”去孤立“失道寡助”,让赖债户无所遁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话所说的“最高层”不是指天边的云彩而是指心中的阳光。心若向阳,坎坷也能成大道,艰险斗罢再出发,纵使前方有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农信人依法清收、依法维权的正义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