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浅谈县级行社如何做好审计工作


来源: 作者:榆社农商行/程锦前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1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农商行作为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其稳定运行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审计工作就如同农商行稳健前行的“护航者”,肩负着监督、评价和建议的重大使命。那么,如何做好农商行的审计工作呢?笔者从基层行社的视角进行探讨。

  理念转型做先导。审计工作要为我们更好的做好金融服务保驾护航,要精准围绕省行党委决策部署和行社的发展战略等目标,转变审计视角,以全面风险控制为基点,系统、深入地评估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政策执行落地、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合规性等情况,及时揭示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规范经营管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农村金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制度强保障。要确保审计有为,首先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要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及其相关业务活动相分离,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当前审计工作人少事杂,除了肩负审计工作,还负责全员营销、网格拓展等各类工作,要为审计人员“减负”,让审计人员专心致志搞审计,确保审计的专一性;要加强对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考核管理,建立区别于业务条线的审计人员考核机制,将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审计质量等与审计人员绩效奖金挂钩,解除审计人员后顾之忧,确保审计工作的稳定性。

  内外沟通聚合力。审计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各个部门、各业务条线以及外部监管机构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协调。在内部工作中,要加强与业务部门联动,有效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突出重点业务审计,加强对信贷、反洗钱、资金营运管理等业务的针对性专项审计,从制度、流程、管理等层面查找风险隐患,提出工作建议和改进措施。在外部沟通中,要加强与审计局、专业审计、监管机构等单位的沟通联络,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协作关系,寻求政策解读、信息对称、方法路径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及时除疑解惑,促进质效提升。

  创新方法提效率。常规的审计检查方式以审计人员到现场实地检查方式来开展工作,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且传统的审计方式介入时间短、审计内容不全面、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结果难以达到客观公正和及时提示风险的目的,对被查行社的经营管理也不能给予合理的、系统性的评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应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业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快速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和异常交易;采用非现场审计模式,减少现场审计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聚焦整改促质效。审计整改落实工作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必要保证,要搭建整改督查平台,促进问题整改和后续跟踪评价系统化、流程化,实施审计整改“挂销号”制度。要将整改结果与整改主体责任人绩效相挂钩,重点整治屡查屡犯问题,拓宽审计成果运用范围,完善审计评价、内部报告、风险提示、案例提炼、理论研究机制,推进内部审计结果公开,扩大影响面,警示被审计单位和违规人员,不断提高合规从业理念。

  建强队伍蓄势能。人才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和不断更新的业务产品,必须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一方面,要引导优秀业务骨干热爱审计工作,鼓励参加资格考试,及时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不断建强审计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提升审计人员查证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金融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使其洞悉被审计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风险和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内审意见和建议,从而间接地为被审计单位增加价值,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的价值创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