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从“25年的坚持”到“100万元的支持”,农商行服务“韧”性十足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背包精神的坚韧性,是田间地头、走村入户的执着,更是直面不良、绝不退缩的毅力。面对风险化解的艰巨任务和支农支小的服务初心,太谷农商银行将背包精神的坚韧性充分融入其中、贯穿始终,始终保持“韧”性在线。近日,该行不仅成功化解一笔长达25年的不良贷款,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其儿子解决了100万元的创业资金难题,实现了“清收旧账”与“培育新机”的良性循环。

  一笔近乎跨世纪的不良贷款

  时间回溯到2000年,太谷区石象村村民石某为经营化工厂,向太谷农商行申请办理了23万元的经营性贷款。初期,石某的化工厂经营尚可,能够按期偿还利息。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环保政策趋严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多重因素影响,工厂逐渐陷入困境,导致贷款形成不良。面对这一情况,当时的信贷人员虽多次催收,但因石某确实无力偿还且缺乏有效抵押物,这笔贷款成为了太谷农商行账面上的“沉睡资产”。

  25年来,太谷农商行从未放弃对这笔贷款的追索。期间,尽管经历了多次机构改革、人员更迭,但每一任接管该笔贷款的管理人员都将其纳入重点跟进台账,定期更新借款人信息,保持与石某及其家属的联系。特别是在2025年全省农商行系统开展“风险资产清收处置专项行动”以来,该行更是将此类历史遗留不良贷款作为攻坚重点,由支行行长挂帅,组建专项清收小组,重新梳理石某贷款档案,制定个性化清收方案。

  韧性十足,人心都是肉长的

  5月份,太谷农商行清收团队在例行贷后走访中获得重要线索——石某的儿子小石目前经营一家洗涤剂厂,生意初具规模。掌握这一信息后,清收团队立即调整策略,不再单纯采取传统催收方式,而是转变为“情感沟通+法律释明+帮扶引导”的复合型清收模式。

  情感沟通方面,清收人员多次上门与石某父子促膝长谈,从“父债子还”的传统道义到“诚信立业”的晋商文化,耐心讲解失信对个人及企业发展的长远影响。法律释明环节,清收团队依托太谷法院“银法联动”专项行动形成的威慑力,向石某详细说明拒不履行还款义务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帮扶引导策略上,清收人员敏锐捕捉到小石企业面临的资金周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以清收促合作”的思路,这一方案既解决了太谷农商行的历史包袱,又为新一代创业者提供了发展机遇,实现了双赢。

  经过三个多月的不懈努力,2025年5月23日,石某终于一次性结清了拖欠25年的贷款本息共计45万元。在还款现场,石某感慨道:“这么多年,农商行从未放弃我们,现在儿子的事业刚起步,你们不仅没有一味逼债,还愿意继续支持,这份情谊我们记在心里。”

  暖心陪伴,“惠商贷”助儿圆梦

  清收工作圆满收官后,太谷农商行并未止步于“账务了结”,而是切实履行“承诺”,立即组织客户经理对小石的洗涤剂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发现,该厂生产的环保型洗涤剂市场需求旺盛,但由于缺乏流动资金,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满足订单需求。针对这一情况,太谷农商行迅速启动“惠商贷”审批绿色通道,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了100万元贷款的调查、审批和发放全流程。在贷款发放后,太谷农商行建立了常态化回访机制,客户经理每月至少走访企业一次,不间断帮扶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小石激动地表示:“农商行不仅帮我们家解决了历史包袱,更用真金白银支持我的创业梦想,这样的银行值得我们长期合作。”

  坚持是原则底线,支持是初心使命。近年来,太谷农商通过组建“高管+团队”清收、“限时办结审批通道”等举措,不仅有效压降了不良贷款率,更探索出了一条“清收—盘活—培育”的良性发展道路。截至2025年,该行已清收风险资产2354万元,累计为1508户普惠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5.33亿元,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高质量发展。(太谷农商银行高朋、代敏、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