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砸在黄泥路上,溅起的泥点沾满了裤管,可王春云脚下的步伐却未曾迟疑。他背上那只磨得泛白的旧背包里,整齐地装着贷款合同、几块备用的干粮,还有一副帮村里老人看存折用的老花镜——这方寸行囊,如他风雨无阻的身影一般,已成为大宁山水间一道熟悉的风景,默默丈量着每一寸需要金融活水滋养的乡土,这一走,就是三十八年。
王春云深知,服务“三农”不仅靠腿脚勤快,更需心至情达。一次,王春云了解到养猪户老张有贷款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因为老张近来一直在打听猪仔和饲料的价格。然而,当王春云上门谈及贷款事宜时,老张却顾虑重重。老张担心贷款用于添猪苗、买饲料后,若价格继续下跌,不仅本钱收不回,还无力偿还贷款,且家里孩子下半年的学费也让他不敢冒险。王春云并未空讲政策,而是坐下来,拿出计算器,一笔笔和老张核算成本、预判市场行情,如同在自家田地里精耕细作,不容半点差池。他甚至陪着老张去集市卖猪,把那些皱巴巴的零钱接过来,在昏暗的灯光下数了一遍又一遍,耐心细致地帮老张理清每一笔收支。当老张最终接过贷款时,感动之余非要塞一筐鸡蛋给他,王春云笑着婉拒了:“老张,你们日子顺了,就是咱农商行最大的‘收成’了。”他背包里装的不只是工具,更装着一份沉甸甸的、对乡亲们致富希望的无声承诺。
年复一年,王春云踏遍了辖内所有村落。翻山越岭是常事,有时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回到行里还要整理资料到深夜。他并非没有委屈与辛酸。记得一次为了收一笔小额贷款,他跑了三趟,对方却始终避而不见。返程途中风雨交加,泥泞湿滑,他脚下一滑,险些跌入路旁沟壑。雨水混着汗水淌下脸颊,他默默揉着酸痛的腰,内心惆怅茫然。然而,第二天一早,王春云又背起那个洗得干净的旧包出门了——他心里放不下那位客户,更放不下肩上这份责任。他说:“这路走着走着,好像就刻进骨头里了。老百姓需要你,再远、再难也得去。”
多年来,他看着那些熟悉的村名、熟悉的人脸,心中那份牵挂早已生根发芽,如同土地对庄稼的深情召唤。他的背包虽旧,却从未卸下;里面装着的,是岁月沉淀的责任,更是他从未动摇的初心。如今,那只磨旧的背包已由单位为他换上了新手提包。可包内装着的,依然是那滚烫如初的深情与承诺。
王春云用脚步丈量初心,以背包盛满深情。当无数个“王春云”身负行囊走过阡陌、穿过风雨,农商行人“服务三农”的誓言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抽芽,葳蕤成林。那背包里沉甸甸的,何止是纸张与工具?那是时代交给他们的信任卷轴,是躬身乡土写就的无悔诗行——纵使山路崎岖,总有脚印踏平坎坷;纵使命途平凡,亦能以一肩风雨扛起千家期盼的重量。(大宁农商银行 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