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老家”来人了!——背包精神千里行,金融服务暖集宁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七月的乌兰察布,阳光炽烈,风里裹着一丝草原的清凉。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浙江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场跨越1200公里的“温暖奔赴”悄然展开。

  7月4日,新绛农商银行横桥支行在总行党委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支部和授信审批部的关心帮扶下,由三人组成“流动服务队”,带着总行党委的嘱托与家乡父老的牵挂,为在当地生活的58户新绛籍乡亲们送来了“家门口的金融服务”。

  “听说老家农商行的同志要来,我一早就把户口本、营业执照都翻出来了!”在集宁区经营五金家电的张大姐一边整理材料,一边笑着和邻居说,“在外地办啥业务心里都没底气,总感觉咱是外地人,不敢提需求,这下好了,老家农商行来人了,这可是正儿八经咱自己人!”

  千里奔赴

  只为回应一份“家乡情”

  此次行动的背后,是新绛农商银行对“在外新绛人”金融需求的深度洞察。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绛乡亲赴外务工、创业,他们在就业、创业、生活中的金融需求日益增长,却常因距离远、时间紧、材料不全等问题,难以及时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

  “客户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新绛农商银行党委发出响亮号召,“咱们不仅要带着设备,更要带着‘背包精神’——当年老一辈农信人背着挎包走村串户、上门服务的初心,今天咱们要扛起来、传下去!”

  7月3日晚,横桥支行服务队的3名成员顾不上舟车劳顿,刚抵达集宁区便迅速投入“战前准备”:调试移动终端、核对客户信息、梳理业务清单……凌晨1点,外出组仍在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咱多准备一分,乡亲们就能少跑一步。”客户经理史卫霞边整理材料边说。

  “背包”里的温度

  从“业务办理”到“心灵归港”

  7月4日清晨8点,集宁区“浙江小商品批发市场”已热闹起来。横桥支行的“临时服务点”刚准备就绪,便围满了闻讯而来的乡亲。

  “我这社保卡丢了,补办需要啥手续?”58岁的王大哥是最早到的客户之一。原来,他在集宁做装修工,社保卡丢失后一直没顾上补办,这次听说老家银行来服务,特意赶早。“您别急,我们带了移动制卡设备,现场就能办!”郭新宏一边引导王大哥填写信息,一边通过外带式自助办卡机帮他完成线上认证。15分钟后,一张崭新的社保卡递到了王大哥手中,他摸着卡面直感慨:“这速度,比我自己跑老家还快!”

  除了社保卡,授信与信用卡办理区同样人气高涨。“我开了一家小超市,最近想扩大规模,正愁资金周转。”从事生鲜批发的李老板向客户经理说明情况后,服务队立即调取他的经营流水、信用记录,现场完成信用评估。“没想到不用抵押,30万授信当天就批下来了!”李老板握着客户经理的手说,“这不仅是钱,更是老家人对我的信任!“

  活动中,服务队还特别开设了“金融小课堂”,用方言讲解反诈知识、社保政策、信用卡使用技巧,用“乡音”拉近距离。“以前总觉得‘农商行’是大银行,现在才知道,他们比亲戚还贴心!”刚办完信用卡的年轻小伙小赵笑着说,“以后在外的日子,咱也有‘娘家’撑腰了!”

 21户、475万

  数字背后的“双向奔赴”

  截至当日18时,横桥支行服务队累计为21户新绛籍客户办理授信475万元(其中用信221万元),发放社保卡18张、信用卡7张,上门走访客户、解答金融咨询50余户。一组组数字背后,是“背包精神”的生动注脚——

  “看到老乡们脸上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史卫霞说,“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金融服务,更是一场‘家乡情’的传递——我们不仅要成为乡亲们的‘金融管家’,更要当好他们在外奋斗的‘心灵港湾’。”

  从“一次奔赴”到“长久牵挂”

  7月8日夕阳西下时,服务队开始整理行装,但乡亲们的热情仍未散去。“啥时候再来?”“下次可得多待一段时间!”面对追问,工作队笑着承诺:“咱横桥支行的‘流动服务’会定期到这里,大家的金融需求,我们‘包办’!”

  此次集宁之行,是新绛农商银行践行“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缩影,更是“背包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它不仅是帆布包里的移动终端、宣传手册,更是走村入户的脚力、设身处地的思考、将心比心的温度。

  “老家来人了”——这简单的五个字,道尽了游子的牵挂,乡情的浓厚,更承载着农商行与客户“双向奔赴”的深情。未来,新绛农商银行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让“背包精神”走出新绛、温暖四方,让每一位在外奋斗的新绛人,都能感受到“家乡银行”的牵挂与守护。(新绛农商银行王芳梁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