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深耕金融沃土 笔绘农金答卷——参加2025年全国农信系统通讯员公益培训有感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1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七月盛夏,带着对金融通讯的热忱,7月17日、18日,我参加了《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2025年全国农信系统通讯员公益培训,为期两天的学习如一场及时雨,让我找到了深耕三农的坐标系,在政策与民生的交汇点上明晰了金融宣传的航向。此次培训不仅是业务技能的“充电”,更是一次思想认知的“重塑”。

  农金新闻写作的破局之道

  “好新闻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是在田埂上、柜台前‘问’出来的,采访这一步走实了,稿件就成功了一半。”

  开班第一课,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编辑部尚老师讲解了“农金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结合多年采编经验重点围绕农金新闻宣传报道的突出特性、选题策划、写作方法与误区以及投稿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阐释,写贷款政策时,要想到种粮大户盯着成本的焦灼;讲便民服务时,要记着老年客群面对智能设备的无措;要把笔端对准田间地头的真实需求,让金融宣传真正扎根大地,长出服务民生的枝芽。

  培训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尚老师讲解到如何采访?采访前的“清单”里有什么?采访中如何挖掘“猛料”?采访后怎么提炼“干货”?这些曾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恰恰是好稿的密码。原来那些能打动人心的报道,从不是靠华丽的辞藻,而是靠脚底板下的泥土气、采访本上的真故事、字里行间的人情味。

  “农金新闻的根在田间地头,采访时多弯几次腰、多问几句话,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就带着温度和力量。”他以《一场自我倒逼的革命,一段“星火燎原”的岁月》文章为例,结合农金新闻写作核心要点,从文章的架构、写作方法、采访时的要素等内容做了深度拆解,此篇文章没有停留在“业务成果”层面,而是深挖“革命”背后的逻辑,跳出了“政策罗列”“数据堆砌”的惯性,用“渔民故事”的温度拉近距离,传感社会共鸣。

  公文写作里的宣传情怀

  农村金融宣传工作者既是政策的“翻译官”,也是群众的“传声筒”,更是金融惠民的“播种机”。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邀请到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阎雪君讲解了“公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这位深耕金融文学领域多年的创作者,将公文写作的严谨性与文学表达的感染力巧妙融合,从实用角度为我们打开了公文写作的新视野。

  “写作很重要,它是农金故事的传声筒;写作很简单,抓住人心的从来都是家常话;而处理好写作的‘三个关系’,更是让文字扎根土壤的关键。”阎老师通过《原上草》《今年村里唱大戏》《桃花红杏花白》《面对面还想你》《天是爹来地是娘》《颠覆》等代表作讲解其中的写作技巧,以《天是爹来地是娘》为例,讲解了如何挖掘文中背后的故事情节,信贷员帮老乡挑水的细节,不仅是情节的温度,更是金融政策与三农需求的连接点;田间地头的走访,不只是业务场景的还原,更是让文字扎根土壤的密码。那些贷款审批、产业扶持的金融叙事,在“家常话”里变得鲜活可感,让农金宣传既守得住政策的严谨,又接得住大地的烟火,为如何用文字架起金融与三农的桥梁,提供了深刻启示。

  农金短视频里的宣传初心

  “你的视频‘抓人’吗?”这句话点出关键,原来“抓人”不是靠特效,而是一段带着烟火气的原声,让屏幕前的人下意识停下滑动的手指。

  培训的最后一堂课,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资深拍摄马力以“挖掘金融人‘柴米油盐’背后的故事”为题展开讲解,重点围绕“金融人身边都有哪些值得报道的事?”“农信人身边都有哪些值得报道的事?”“如何选金句?”“如何蹭热度?”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分析反诈、暖新闻以及Vlog等视频的拍摄技巧、其中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田间地头的交流、柜台前的解答,都是“柴米油盐”里的好素材;金句要源于生活,口语化更自然,比如“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节选”“新疆农信人的‘雪莲花精神’”“有你们在,俺们心里踏实”……善于蹭热度,将社会热点与自身经营业务结合起来,要“热启动”不要“冷启动”,比如:巧借天水麻辣烫火遍全网的契机,推出宣传金融机构背后业务扶持的视频……

  短视频培训让我明白,“抓人”的本质是共情,好的短视频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双向奔赴”,我们需要带着这份认知,挖掘身边故事,让农金故事的闪光打动人心——能被记住的内容,才是有力量的传播。

  培训结束时,每位学员都收到了一本《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翻开书时,“高质量金融促进某地大开发”“赋能新质生产力”“厚植金融为民情怀”等文章模块紧密相连,让我猛然醒悟:我们笔下的每字、每图、每段视频,都是在书写农村金融史与农信社发展路,更是在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对照尚老师、阎老师讲到的写作理念,翻看了之前被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采稿的《聚焦重点产业实体经济多点开花》《与“新”俱来与“绿”同行》等稿子,才发觉短板明显。虽然文章架构都没问题,但故事案例多停留在“信贷数据+产业成效”的表层拼接,没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嵌入企业主因资金到位而连夜调试生产线的细节,少了“政策落地时的心跳声”,还是对“金融工具如何真正长在土地里”的挖掘不够深,这正是今后要向老师作品里的“泥土气”看齐的地方。

  返程的路上,车窗外的田野郁郁葱葱。我脑海里不断闪现着培训中的场景,那些朴实的话语、生动的案例、感人的故事,都化作了前行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农村金融宣传工作者,我们既要当好金融政策的“解读者”,用通俗的语言架起政策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也要做好基层故事的“记录者”,这场培训如同指南针,又如同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农村金融宣传的新大门。接下来,我将带着培训所得,带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敬畏,在农村金融宣传的沃土上深耕细作,努力让每一篇报道都成为连接金融与乡村的纽带,让每一段文字都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漳泽农商行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