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背包精神”主题征文丨星火映太行


来源: 作者:壶关农商行王喆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太行山的风,吹过沟壑纵横的土地,吹过叠如史册的岩层,也摇曳着百尺初心展览馆里那面鲜红的旗帜。我终于懂得,农信的星火何以在这片群山燎原。

  从一名客户经理到如今的宣传员,五年多的农信生涯中,我的根脉早已深深扎进了这片红色热土,也缠绕在那本翻旧的《乡土中国》和老一辈农信人的背包经纬中。这脉络,是红色的传承,是“背包精神”在太行山上次第点燃的时代星火。

  初入农信:背包里的乡土密码

  在外求学多年,带着一丝从大城市归来的生涩,我考入壶关农商银行,成为了一名客户经理。彼时,正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关键期,“整村授信”的号角响彻山乡。

  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我们背着帆布包,踩着青石路,任凭风吹日晒,依然挨家挨户走访。包里装着扶贫政策文件、授信申请表,更装着沉甸甸的责任。第一次走进农舍,向乡亲们讲解金融扶贫政策,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希望,那份被需要的价值感,瞬间击穿了我初入职场的迷茫。这不正是农信“诚”以立足、“信”以为本的生动写照吗?那个背包,虽然不是当年老一辈农信人身背的军绿色单肩包,却让我第一次触摸到了农信事业的温度。

  看到我满含骐骥与兴奋的神色,部门经理交给我一项任务——结合这项工作写一篇稿子。从未接触文字工作的我瞬间倍感压力,只能硬着头皮上阵,按着在校时的写作经验,把这段时间走村串户的所见所感写了出来,心里却甚是没底。第二天,经理把我叫了过去,原来很多领导和同事都转发了我的文章,他们说,在我的文字里,能看见他们当年初入农信时的心情。

  不过,长期在大城市生活形成的习惯,总是让我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看到老练的客户经理走进村民家中,盘腿就坐在炕上聊起了家常,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我总觉得有些唐突。可是,当我按照自认为礼貌的方式来时,反倒显得十分疏离。那时,走访到一位阿姨家,她随手摘下树上的杏子给我,我却只想着“不吃客户一碗饭”的警告,连忙谢绝。可阿姨却出人意料的热情,推来推去,成了她追我跑的闹剧。

  为了读懂这片土地,我翻开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书中“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的描述,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工作中的诸多困惑。乡村的信任,往往建立在世代相交、知根知底的基础上。我们的背包,背着的不仅是金融服务,更是农信人世代累积的乡土信誉。这信誉,如同村口那棵历经沧桑的老槐树,根深叶茂,荫蔽一方。我们壶关农商行,从1945年百尺信用社成立至今,何尝不是世代守护乡土、滋养产业的“老槐树”?村里的百姓早已成为了自家人,每一次上门服务,每一次志愿活动,都是在为这棵大树增添新绿,践行着以义取利、服务桑梓的承诺。

  孤灯对话:旗帜下的灵魂烙印

  2020年8月,同样是我入职第一年,百尺初心展览馆落成。作为新员工参加行里组织的初心展览馆参观活动,泛黄的账本、磨破的背包、简陋的算盘……无声诉说着王松牢前辈靠双脚丈量千沟万壑的岁月。那时的我,敬佩之余,尚不明白,这些静默的旧物里,埋藏着怎样滚烫的灵魂。

  直到4年后的一个深秋,为写一篇企业文化材料,我独自来到了初心展览馆。这一次,没有喧嚣的人群,没有匆忙的拍照,空旷的展厅里,我站在中国人民银行授予当年百尺信用社的旗帜前,与王松牢前辈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十三次往返漯河,一万余华里徒步行走,您是哪来的毅力?”

  “四贷一成功,您难道不担心刘福宝养猪失败,贷款血本无归?”

  “三连环合同,您可知道,至今都在被后辈们沿用?”

  展厅寂寂,唯有那面旗帜仿佛摇曳了几分。

  灯光掠过1947年的老照片——灾荒后的五集村,96户人家蜷缩在寒风中,仅剩的4头牲口瘦骨嶙峋。照片上磨损的草鞋突然有了温度:“你看见人拉犁刨地时指甲缝里的血了吗?你听见土地干裂的呜咽了吗?”

  为了解决百姓耕作的困难,王松牢毅然踏上土匪出没的山道,带回牲口210头,用星火点亮了沉睡的梯田。

  当猪崽的哼叫穿透晨雾,我仿佛听到,在有人劝他及时止损时,他却第四次递出贷款:“釜底抽薪救不了心死的人!”

  展柜里沉睡的合同突然翻飞如蝶,供销社账簿上“积压农具”字样蜕变为“周转率98%”,互助组的麦粒溢满粮仓。

  当我伸手触摸王松牢的雕塑,那双手突然灼烫,这双曾被毛主席握过的双手啊,让玻璃柜里的铁算盘至今明亮,让“全国农信一杆旗”的荣誉就此名扬。我忽然懂得,“背包精神”为何能成为山西农信最鲜亮的红色文化符号——它承载的是农信人融入血脉的信仰和对脚下土地、对父老乡亲最朴素的情怀。

  半年后,又一批新员工抵达初心展览馆。这一次,我作为摄影师再次回到现场。镜头里,旗帜下,两代人的身影悄然交错,而属于新一代的传承,正从这方寸画面之间徐徐启幕。

  又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接续传承:新时代的星火长明

  转岗成为一名笔尖耕耘者,与初心展览馆的接触更深、更频。撰写材料、挖掘故事,王松牢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清晰、立体。他的精神,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我工作的一面镜子。宣传,同样需要“背包精神”——需要进村入户的脚力,需要捕捉时代脉搏的眼力,需要笔耕不辍的耐力。

  拿起笔、迈开腿、走基层,成为我工作的常态。跟随客户经理走进田野,看旱地西红柿红遍山梁;探访养殖场,感受湖羊产仔时农户的喜悦。每一次同行,都是对新时代“背包精神”的鲜活记录。最近一次,与客户经理一起回访壶关县飞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着这些退役军人操作无人机在田间为庄稼喷洒农药,不禁聊了起来。听他们讲,当初为了宣传无人机植保作业的优势,他们走遍了全市一千多个村庄,这与我们的“背包精神”不谋而合。

  在轰鸣的机翼下,他们笑着说:“新时代的‘背包’,装进了科技力量,但服务‘三农’的心没变,走村串户的腿没懒。”这样的场景,让我豁然开朗。背包精神的专业性,在新时代被赋予了“科技赋能”的翅膀;其坚韧性,则体现在青年一代扎根乡土、创新服务的执着上。这“星火”,借助科技之光,正以更高效的方式,照亮太行山乡,精准滴灌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希望。

  这份对“背包精神”的坚守与创新,深深浸润着壶关农商行的每一位同胞。我们深知,在乡土文明中,金融服务的生命力在于深深融入“三农”肌理。面对乡村产业发展桎梏,我们主动与各乡镇党委开展党建共建,与政府、企业、百姓一同打造特色产品、优化金融服务;面对诈骗猖獗的情况,我们成立“金壶反诈”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长治市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面对新时代“背包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我们深抓青年工作,更是赢得了“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的至高荣誉。

  这些荣誉,正是王松牢的精神种子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结出的硕果。这棵荫翳八十载的农信“老槐树”,正将根系深深扎进太行的岩层,每一道新生的年轮里,都镌刻着新时代“背包精神”的密码,每一条延伸的枝桠上,都绽放着“守正创新”的芳华。

  从王松牢筚路蓝缕的算盘声,到拿着移动展业设备走村串户的农信青年;从《乡土中国》里解读的乡土密码,到一声声充满亲切感的乡音问候……星辰与泥土从来都是同一点,红色基因与“背包精神”,也始终是我们攻坚克难、服务“三农”的动力源泉。

  这“背包”,早已超越了具体的物件,升华为一种精神坐标——它指引我们不忘“从哪里来”的初心,牢记“到哪里去”的使命,以先进性铸魂,以群众性固本,以本土性强基,以专业性破题,以坚韧性聚力。

  太行的风,会记得每一个奋力跋涉的身影;脚下的路,会见证“背包”生生不息的足迹。这足迹,必将串起星火,化作星河,昭告巍巍太行:且看这星火燎原之势,正以青葱蓬勃之力,铸就金融为民的时代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