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屯留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岁月如潺潺漳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金融服务的演进。山西农信的“背包精神”,宛如一首激昂的长歌,在屯留大地上代代传唱,从老一辈到中年人,再到新一代,三代人用不同的方式感知、认同并传承着这份精神,共同谱写着金融与乡村共兴的壮丽篇章。
往昔岁月,人背肩扛,背包里装满深情厚谊。时光回溯到1957年,屯留的乡村还是一片质朴的模样。那时老一辈农信人身背帆布背包,穿梭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我的爷爷郝东方便是其中一员。他的背包就像一个移动的“金融百宝箱”,里面装着算盘、票据,还有一颗炽热的心。爷爷穿着朴素,脚踏黄土,日复一日地穿梭在乡间小道上。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全靠一双脚,走遍了所管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巷。每到一户农家,他都会热情地和村民们打招呼,耐心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无论是为村民办理存款,还是发放贷款,爷爷都一丝不苟,认真记录着每一笔交易。
在屯留丰宜镇南村,有一位姓苗的老人,如今已年逾古稀。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家里要盖新房,却苦于资金短缺。就在一家人愁眉不展的时候,爷爷背着背包来了。他坐在苗家的土炕上,仔细询问着家庭的经济状况、盖房的预算和还款能力。随后爷爷拿出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账,很快就为苗老办理了贷款手续。从那以后,爷爷还时常来苗老家里,关心新房的建造进度,教苗老如何合理规划资金。苗老感慨地说:“那时候,信用社的人就像自家人一样,背包里装着是对我们老百姓的关心和帮助。”爷爷总是笑着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咱们农信社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爷爷的手写账本,记录的不仅仅是每一笔存款和贷款,更是村民们对农信社的信任和依赖。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爷爷用他的双脚和双手,将金融的温暖送到了每一个村民的心中。他走村串户,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背包,成为了连接农信人与村民之间信任的坚固纽带,更是承载着乡村发展希望的珍贵载体。每一次不辞辛劳的跋山涉水,每一回挨家挨户的走访交流,都饱含着爷爷对村民们深深的情谊与关怀。他用双脚走出了一条信任之路,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了乡村发展的希望。背包上沾染的泥泞,是他奋斗征程中的勋章,是他坚守岗位的见证,更是“背包精神”最初的模样——扎根乡村沃土,心系百姓冷暖,用最质朴、最纯粹的方式,书写着为农服务的赤诚初心。
中流砥柱,变革浪潮,背包里注入创新活力。1994年,我的父亲郝卫国接过了爷爷的接力棒,继承了爷爷的“背包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父亲先后从事过安全保卫部经理和网点负责人等岗位,在继承老一辈“背包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注入创新活力。他的背包里,除了传统的金融工具,还多了传呼机、移动终端等现代化设备。在安全保卫岗位上,父亲认真负责,确保了农信社的资金安全和运营稳定。他每天都会仔细检查营业场所的安全设施,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后来,他转岗到了基层网点,身影更加频繁地出现在田间地头。他深知,农民是农信社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每到农忙时节,父亲总是背着背包,深入到各个村庄,了解农户的生产情况和资金需求。他帮助农户制定生产计划,为他们提供贷款支持,助力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在屯留的一家农业合作社里,负责人张大哥见证了农信服务的巨大变化。几年前,合作社想要扩大规模,引进新的种植技术,但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正当张大哥四处奔波筹集资金的时候,父亲背着背包,带着专业的金融知识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主动找上门来。父亲详细了解了合作社的经营状况、发展规划和资金缺口,现场为合作社制定了一套融资方案,办理了贷款手续。随后,父亲还经常到合作社来,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提供市场信息和金融咨询。他帮合作社分析市场行情,建议他们种植一些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作物,还为合作社联系了销售渠道。张大哥激动地说:“现在的农信社服务真是太好了,不仅贷款方便,还帮我们出谋划策,真是我们合作社发展的好帮手。”
父亲将一份份政策文件小心翼翼地装进背包,赋予了背包全新的使命。他巧妙地将背包化作“流动银行”,带着国家政策的温暖与承诺,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他的背包里,装满了对国家金融政策的深刻理解,更装满了对村民们的拳拳真心。他以背包为前沿阵地,搭建起了一座金融知识普及的坚实桥梁,让金融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每一次耐心细致的讲解,每一回真诚周到的服务,都彰显着父亲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延续着“背包精神”的薪火,让金融服务在乡村大地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背包精神”的内涵,成为了农信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时代新篇,数字赋能,背包里绽放智慧光芒。如今,我作为新一代农信人,接过了爷爷和父亲的接力棒,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虽然岗位不同,但我对“背包精神”的理解和传承却从未改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深知新闻宣传的重要性。我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屯留农商行的发展历程,宣传着农商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传播着“背包精神”的正能量。在屯留麟绛街道郭村,年轻的返乡创业者小王,通过手机APP申请了一笔创业贷款。我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前往小王的创业基地进行采访。小王兴奋地对我说:“以前觉得贷款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没想到现在这么方便。在手机上点几下,上传一些资料,没几天贷款就到账了。而且,农商行的工作人员还主动联系我,给我提供创业指导和市场资源。”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小王创业的场景和他脸上洋溢的笑容,随后撰写了一篇详细的新闻报道,宣传了农商行便捷的线上贷款服务。
新一代农信人背着数字化的背包,以科技为强劲羽翼,跨越了时空的重重界限。背包里,手机成为了连接客户与金融未来的神奇法宝。通过指尖在屏幕上的轻轻一点,客户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办理贷款,享受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我们巧妙运用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重重壁垒,让金融服务变得触手可及。每一次线上耐心细致的答疑,每一回远程贴心周到的服务,都是对“背包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三代农信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背包精神”,但我们的初心始终未变。爷爷的脚踏黄土、手写信任,父亲的田间忙碌、助力发展,我的新闻宣传、传承精神,共同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农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这种“背包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客户,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对农信社充满了信任和感激。在屯留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农信社的称赞:“农信社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服务好,靠得住!”这种信任和认同,是农信人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也是“背包精神”在屯留大地绽放的绚丽花朵。
如今,屯留的乡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一个角落。山西农信的“背包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屯留乡村发展的道路。“背包不卸,村里见”,这简短有力的话语,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农信人用一生去践行的庄严誓言。那小小的背包,将继续闪耀着光芒,照亮乡村发展的每一步前行之路,奏响更加激昂的时代乐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背包精神”将永远传承,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最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