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东南的屯留区,蜿蜒的山路连接着散落的村庄,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山西农信的发展历程。每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屯留农商行的门楣上,总能看到背着各式背包的客户经理们整装待发,准备开始新一天的驻村服务。这些看似普通的背包里,装着的不仅是金融服务工具,更承载着三代农信人与屯留百姓之间沉甸甸的情感。
爷爷的红布包存折:背包精神的萌芽
河神庙乡丰宜村的刘锐老人今年已经72岁,每当提起屯留农商行,他那双布满皱纹的眼睛总会泛起温暖的光芒。“那时候的信贷员老王,每月25号准会出现在村口。”老人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抚摸着樟木箱里那个褪色的红布包向我介绍着,而红布包内里面静静躺着一本巴掌大小的存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信贷员老王的背包堪称一个移动银行。帆布材质的绿色背包上,“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背包里整齐地摆放着账本、算盘、印章,还有用红布仔细包裹的存折。“老王一来就先到我家喝茶,说这是规矩,不能喝群众的水,但要请群众喝茶。”刘锐回忆道,当时信贷员背包的侧袋里永远备着一个搪瓷缸子,这个细节让村民们倍感亲切。
最让刘锐难忘的是有一年寒冬腊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封住了通往河神庙乡的路。“眼瞅着就要过年了,春耕贷款还没发下来。”就在村民们一筹莫展时,老王顶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二十多里路来到村里。”他到村口时,棉鞋都冻成了冰疙瘩,可那个绿背包却被他用油布包得严严实实。”这种“铁脚板”精神在当时的屯留信用社蔚然成风。信贷员的背包里除了业务用品,还常常装着针线包、常用药品,甚至会有给村里孩子们带的作业本。这种超越金融服务本身的人文关怀,为“背包精神”注入了最原始的温情。
爸爸的授信证:背包精神的传承
一转眼到了2020年,信用社的名称也早已从信用社更名为农商银行,“那时候农商银行会计的背包可比以前信用社的高级多了。”刘老爷子的儿子刘肖笑着回忆道,“黑色的皮质公文包,带密码锁,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贷款资料、印泥等物件。”但让他感触最深的,是背包里那份始终如一的细致。疫情初期,整个屯留都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就在这个时候,刘肖开办的养猪场遇到了资金周转困难。但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屯留农商银行一方面积极落实防控要求,另一方面切实做好金融服务供给,全力保障疫情期间金融服务“不断档”“不掉线。“那天下午,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戴着口罩出现在猪场门口,当场就给我办了延期还款。”在刘肖的记忆里,那天下着大雪,冰天雪地里,屯留农商银行的人背着保温杯来送热水,一边嘘寒问暖,一边办理延期还款。“翻开那本已经泛黄的授信资料,记录着一个普通农户与农商银行之间建立的深厚信任。这一时期,屯留农商银行的服务开始呈现出系统化、规范化的特点,他们在全区推行阳光信贷,将贷款条件、利率、流程全部公开,客户经理的背包里又多了一本操作、服务规范手册。但难能可贵的是,在规范服务的同时,那些充满人情味的传统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我的"晋享e贷":背包精神的创新
95后的刘明新是刘老爷子的外孙,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故乡屯留进行创业。作为新时代的“农二代”,他通过屯留农商行的“晋享生活”APP办理晋享e贷,金额200万元,开启了电商创业之路。
“第一次见王经理时,我差点没认出他是银行的人。”刘明新回忆道,“他就背着一个普通的双肩包,看起来像个大学生。”但这个看似普通的背包里,却装着平板电脑、便携打印机等现代化设备。“提交资料申请当天就放款了,但王经理还是坚持要来考察仓库。”让刘明新意外的是,王经理的背包里还带着一包大叶茶,“他说这是他师傅教给他,见客户要自带茶叶……”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今天的屯留农商行随处可见。现在的营业厅不仅配置的有客户休息区,还配备了智能柜员机、移动终端等现代化设备。
背包里的变与不变
如果有机会到罗村社史展馆去参观,那里还陈列着老一辈人的背包,令人意外的是,背包内还静静地躺着一把老式算盘。“这是银行人的‘最后防线’,当极端天气导致通讯中断时,这把算盘能确保基础金融服务不中断。”在罗村社史展馆看馆的大爷解释道,这个细节生动诠释了屯留农商行的服务理念,科技再发达,也不能丢掉基本功;工具再先进,也不能忘记老传统。时光不断流转,纸张、设备……始终在变,但不变的是农信人把客户当自家人的那颗心。
背包虽小,装的是百姓期盼;路途虽远,走的是为民初心。从红布包存折到智能App,从算盘到智能终端,屯留农商行的服务方式在不断创新,但"背包精神"的内核始终未变。这种精神,体现在信贷员踏过的每一里山路里,融化在递给客户的每一杯茶水中,更镌刻在一代代农信人为民服务的初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