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入农信社时,我像个懵懂的孩子,只把这份工作当作谋生手段,却未料想,此后十余年的时光里,它竟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将我与农信事业紧紧缠绕,更让我在岁月淬炼中,与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血脉相连——那便是刻在每个农信人骨子里的“背包精神”。
青衿之志:初遇背包里的岁月回响
初入职时,联社陈列的一张老照片将我拽回上世纪。泛黄的画面中,身着靛蓝布衫的农信人背着印着鲜红“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绿色背包,在蜿蜒的山路上跋涉。带我的师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故事渐渐鲜活:背包里装着磨出包浆的算盘、边角卷起的账本,更装着对乡亲们沉甸甸的承诺。清晨,他们踩着露水叩开农户的柴门,询问今年的麦种够不够、牲口是否康健;深夜,昏黄煤油灯下,算盘珠子的碰撞声与窗外的虫鸣交织,他们逐笔核对账务,生怕错漏分毫。
“当年张师傅为了一笔200元的贷款,往返山路40里。”师傅语重心长地说着,“他非要亲眼看看那户人家的菜地,确认青菜长势,才敢把钱贷出去。”当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蜿蜒的山路上,一位背着绿色背包的农信人,裤脚沾满泥浆,额头沁满汗珠,却固执地朝着山坳村落前行。那一刻,我心中那颗关于“背包精神”的种子,在2011年的夏日细雨中悄然破土。
步履不停:从跟跑到领跑的田野实践
2024年,总行党委部署金融顾问、金融村官、金融管家“三支队伍”建设,我主动请缨,成为派驻大张镇北张村的金融村官。每周四早上6:30,闹钟准时响起,我总会对着镜子郑重扣上工装纽扣,将印有“山西农信百姓银行”标识的背包背上——包里装着笔记本电脑、办公手机和最新的金融政策、金融产品折页,这是新时代农信人的“武器”。
第一次驻村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日日头毒辣,柏油路被晒得发软,我与老包片客户经理在北张村口下车,背着包向村委走去。汗水很快浸透衬衫,正当我气喘吁吁时,身旁的老同事老李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远处说:“小韩,瞧见那棵歪脖子柳树没?二十年前,我就是在那棵树下,给刘大爷办的第一笔养养贷款。”
走进村委大院,只见村民排着长队,会计老王和其他工作人员在人群中忙得抬不起头。挤进去才知道,村里要给300多户玉米种植户办理保险,正在做信息登记,老王扶了扶滑到鼻尖的老花镜,看向我的眼神满是焦虑。我从背包里取出笔记本电脑,笑着说:“王叔,交给我!”指尖在键盘上飞舞,我按他的纸质表格建立电子版,一边核对身份证号、账户信息,一边录入Excel表格,王叔则在旁边根据玉米地亩数补充赔偿金额。窗外的蝉鸣声渐渐弱了,当夕阳的余晖染红窗棂时,我终于完成了全部工作。王叔凑过来,看着整齐的电子台账,粗糙的手掌重重拍在我肩上:“闺女,还是你这法子快!”
当晚我被拉进“北张村民群”,发出第一条消息:“各位父老乡亲,我是咱村的金融顾问,大家如有关于金融问题和资金需求,都可随时咨询,我24小时在线服务。如需到农商行办理业务,也可先问我,争取让大家一次办成功。”消息刚发,群里便热闹起来:“小韩,我养了200只羊,能贷多少钱?”“社保卡密码忘了咋整?”我一一耐心回复。屏幕亮光映着窗外月光,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这小小的微信群,何尝不是新时代的“背包”,装着村民们沉甸甸的信任。
数字为桥:背包精神的时代新解
驻村的日子里,我渐渐摸索出一套“数字背包”服务法。每天早上7:00,“北张村民群”总会准时弹出我的“金融早报”:有时是用霍州方言录制的反诈提醒,带着浓浓的乡音;有时是讲解助农贷款的九宫格漫画;有时是手机录屏演示如何用手机银行缴纳医保,屏幕那头不断弹出“学会了”“真方便”“不用空跑了”的留言。
然而,真正让我感受到数字力量的,是那个焦急的清晨,张大姐在群里@我,消息后面跟着一连串哭脸:“家里老人住院了,社保卡找不见,急需要救命钱”。我立刻电话联系张大姐,得知医院地址后,带着移动展业设备,联合柜面人员赶到医院,30分钟就为老人办好了新社保卡。张大姐拉着我的手,眼眶泛红:“多亏了你们,解决了我们的就医难题。”那一刻,我望着设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突然明白,曾经背包里的算盘账本,如今化作了这些飞速流转的数字,可不变的,始终是农信人急群众之所急的初心。
春去秋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北张村404户、1130名农户的信息,都被我仔细录入客户数据库。哪家养羊、哪家种玉米、哪家外出务工,甚至谁家孩子考上大学需要助学贷款,这些细节都清晰地呈现在系统里。我利用大数据技术,为每名农户搭建了精准授信模型。通过分析种植规模、养殖周期、务工收入等数据,能精准判断哪家需要资金周转,哪家暂时不符合贷款条件。有次走访时,我主动向养羊的王大哥推荐贷款,他惊讶地说:“你咋知道我正愁买羊羔的钱?”我笑着点开手机里的数据:“这是大数据帮我‘算’出来的!”
从2011年跟着师傅学建纸质客户台账,到2024年运用大数据模型为农户精准授信;从背着帆布包走村串户,到在手机屏幕前回复上千条咨询消息,我终于读懂了背包精神的真谛:它是前辈们翻山越岭时磨破的鞋底,也是我们指尖轻点屏幕传递的温度;是算盘珠子里的严谨细致,更是大数据模型中的为民初心。
此刻,我正整理着第二天驻村的资料,背包里装着最新信贷产品手册和为李大爷打印的孙子学习资料。走在乡间小路上,晨雾还未散尽,远处传来放羊老张的吆喝声。他瞧见我,笑着喊道:“小韩,又背着你的‘百宝箱’来送‘备用金’了!”我挥了挥手,继续前行。背包肩带的触感熟悉而温暖,我知道,这里面装着的,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工具与资料,而是农信人与土地的深情约定,是金融活水灌溉田野的庄严承诺,更是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为民之心。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愿继续背着这满载责任与希望的“背包”,让“背包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