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泽州农商行客户经理刘杰“加减乘除”法做对风控“数学题”

6年放贷2亿元无一笔形成不良
来源: 作者:金融研究会 宋红权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在县域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农商行客户经理是连接金融资源与民生需求的“毛细血管”。他们的脚步丈量着田野街巷,服务温暖着千家万户。晋城市泽州农商行巴公支行客户经理刘杰,便是这千万“毛细血管”中最鲜活的一员——6年累计放贷超2亿元,管理620户贷户,实现“无一笔逾期、无一笔欠息、无一笔不良、无一笔损失”的“四无”奇迹,用实干与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农信人的“背包精神”。

 服务为民

  用“四心”解客户“急难愁盼”

  信贷服务的本质是为客户纾困解难。刘杰始终把“急客户之所急、排客户之所难、解客户之所愁、帮客户之所盼”放在首位,以“真心、匠心、暖心、贴心”的服务,赢得客户的口碑与信任。

  “真心”应急,把客户的“急事”当“家事”。客户用钱常遇“三急”:季节性备货急、突发性支付急、应急性周转急。刘杰的应对只有“速办”二字。2024年3月11日清早5点,客户杜某母亲突发疾病需手术,急需动用此前授信的30万元却忘了操作流程。接到语音求助后,刘杰逐步骤指导半小时,直至客户完成操作才放心,事后杜某送来“服务客户、真诚热情”的锦旗。2025年4月13日双休日,刘杰正准备送孩子补课,接到张某缴纳房款的紧急电话。得知张某若中午前款项不到账将失去购房指标,且手中有20万未到期存单,刘杰劝阻其提前支取(避免损失1万多利息),随即协调加急办理贷款,从客户进门到放款仅用1小时40分钟。

  “匠心”破难,让“无抵押”客户也能贷到款。“没抵押就贷不了款”是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的痛点。刘杰深耕“看信用、看经营、看实力”的传统放贷法,其发放的贷款中98%是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不足20户。赵某经营农产品包装运输企业,因扩大生产急需资金却缺乏抵押资产,跑了多家银行碰壁。刘杰深入调研企业销售流水、纳税记录、客户订单,走访邻居、工商部门和村委会了解其人品,最终认定其“人品佳、前景好、征信优”,量身定制43万元信用贷款方案。

  “暖心”排愁,为客户“牵线搭桥”谋发展。客户的愁五花八门,刘杰以“资源共享”为解法,为上下游贷户牵线实现“互利共赢”。2022年,张某办理20万元房贷后失业,无力偿还月供。刘杰得知其会开铲车,当即联系开煤场的贷户杨某为其安排工作;后来张某想创业开炸肉店,刘杰又帮其对接资源,如今店铺每月流水达5-6万元。6年来,他累计为260多家上下游贷户牵线,让养殖户的滞销鸡蛋、手工艺人的酒醋产品通过电商渠道打开销路,把“愁事”变成“喜事”。

  “贴心”解盼,满足客户的“深层期待”。针对客户“盼政策解读、盼办贷少跑腿、盼情感认同”的需求,刘杰一一回应。他联合村两委定期召开交流会,解读乡村振兴、贴息贷款政策,普及金融知识;自建“贷款资料清单”,一对一提醒客户备齐资料,实现73%以上业务“一次办好”;把客户当亲人,参与其红白喜事帮忙,春节前上门送春联、福字,成为客户口中“情牵百姓的贴心人”。

 风控筑基

  用“加减乘除”守好贷款“安全线”

  贷款管理的核心是风险防控。刘杰总结出“加减乘除”工作法,将风险防控融入服务每一个细节,实现“放得出、管得严、收得回”。

  “加法”:以“四勤”筑牢准入防线。“加法”不是增加流程,而是增加“保障”。刘杰坚持“勤跑、勤问、勤理、勤联”:勤跑现场核查经营项目真实性,排查隐性负债;勤问需求,在沟通中精准推荐适配产品;勤理资料,将客户信息、还款进度记在微信,实时关注经营动态;勤联多方,通过信息员、村干部、邻居全面掌握客户情况。2024年,一位征信“白户”申请贷款,刘杰察觉其异常后走访得知其有吸毒史且无稳定收入,果断拒绝规避风险。

  “减法”:以“清廉”守住职业底线。“减法”是减去“诱惑”,守住“初心”。面对客户的小额馈赠,刘杰婉拒或买下土特产;谢绝感谢宴请,引导客户通过办理农商行相关业务支持工作。他常说:“人情要减,边界要清,利益要纯”,这份清廉既赢得客户敬重,也守护了农商行资产安全。

  “乘法”是提升专业能力,让服务“增值”。刘杰不仅钻研银行业务,还向政策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先进学、向客户学——从电商运营到传统制造,从金融政策到农业技术,广泛涉猎的知识让他成为“客户参谋”。

  小区水果店张老板想贷5万元进秋冬水果,却担心销路。刘杰支招:“建立老顾客微信群,每晚发次日新鲜水果预告,让邻居帮忙转发。”张老板照做后,每天多卖200多斤水果,月利润增加近6000元。后来张老板又介绍开杂货店的邻居、开早餐铺的朋友找刘杰办业务,原本1笔5万元贷款,变成了“3个客户+结算+信用卡+理财”的多笔业务,实现了“1×N”的倍数效应。

  “除法”是剔除“侥幸心理”,做到“万无一失”。刘杰坚持每日复盘,紧盯系统数据,对贷款到期、电话失联、微信未回等异常信号“零容忍”。

  焦某是供电所的一名职工,2019年11月贷款2.3万元,期限3年。2021年,刘杰发现该客户21日结息不及时,电话也经常关机。通过“关键人”得知,焦某和朋友合伙做生意失败后,就破罐子破摔。刘杰通过多方打听到焦某父亲系退休工人,有经济实力,且只有焦某一个独生子。刘杰多次拜访其父亲,劝解“您儿子是正式工,有固定工作,不要因为2.3万元成为不良,影响娃未来生活。”半个月后,焦某父亲代儿子归还了贷款本息。

  刘杰用6年“四无”纪录书写了一个“合格的客户经理”的答卷,既要“会服务”,更要“善风控”;既要“接地气”,更要“有担当”。在他身上,我们看到新时代农信人“背包精神”的传承——脚步向下扎根,服务向上生长,用金融活水滋养乡村振兴的土壤。